<form id="3939n"></form>

<noframes id="3939n">

<listing id="3939n"><listing id="3939n"><meter id="3939n"></meter></listing></listing>
    <noframes id="3939n">

      <noframes id="3939n">
      <address id="3939n"><th id="3939n"><th id="3939n"></th></th></address>

      一周一館——西安博物院(高清圖片?博物館標準參照物資料庫必備?歡迎分享、關注)

      名稱:西安博物院

      地理位置:陜西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

      開放時間:9:00-17:00,周一全天閉館,15:30停止入館

      成立時間:2007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

      西安博物院是陜西省西安市的一座集博物館、名勝古跡、城市園林為一體的博物館。2007年對外開放。以展示的珍貴文物,唐代千年古塔、悠揚的雁塔晨鐘、秀麗的園林景觀而聞名。

      院內風光

      文物展館

      西安博物院的主體建筑——博物館(文物展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設計者、著名建筑設計師張錦秋創意設計,整體外觀以天圓地方理念創作,突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同院的小雁塔以及薦福寺古建筑群相得益彰、交相輝映。2004年在新聞媒體發起的評選活動中,該博物館被評為西安未來十大標志性建筑之一。

      博物館的建筑面積16000余平方米,陳列面積有5000余平方米,其余為文物庫區及公共活動區。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13萬件,其中擁有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4400多件,并有相當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漢、唐等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朝代。用于陳列的文物展品,是在這些藏品中挑選出的文物等級高、代表性強、影響面廣的文物。西安博物院文物展館的陳列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博物院使用了當代科技電子技術及影像、聲像技術的展示手法,展覽運用了虛擬電子翻書、數字幻影演示、DMS數字虛擬演示、互動展示、文物導航等系列科技手段,虛實結合,豐富展覽內容,形象展示文物,演繹古都歷史。西安博物院落成,結束了古都西安沒有大型市級博物館的歷史。

      小雁塔

      小雁塔

      小雁塔文物保護區于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在開放過程中,不斷在園內充實了長安古樂、拴馬樁一些民俗類展覽與文物。小雁塔、薦福寺古建筑群與相融合。

      小雁塔本名“薦福寺塔”。始建于公元707年(唐中宗景龍年間),位于唐朝長安城薦福寺,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的佛塔。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當時塔院并不在薦福寺內,唐朝末期的戰亂中,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后來薦福寺遷入塔院內。明、清兩朝時期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

      小雁塔塔身原為方形十五層密檐式磚塔,在明代的幾次地震中,塔頂部的十四、十五兩級被毀,塔身經歷了裂而后合奇跡,被稱為“雁塔神合”?,F存的小雁塔為十三層,保持了唐代初修時的風貌。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玲瓏秀麗的小雁塔與雄偉莊嚴的大雁塔風格迥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高43.38米,建造時共15級,現存13級。塔的底層最高,以上逐層遞減,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每層皆有迭澀出檐,檐下砌有兩層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閣、颯爽秀麗的美感效果。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

      小雁塔是密檐式磚結構佛塔。塔為青磚砌筑。塔平面為正方形。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1989年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395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小雁塔的基座為磚方臺?;掠械貙m,為豎穴?;蠟樗?,塔身底層較高,二層以上逐層高度遞減,故塔的輪廓呈現出秀麗的卷剎。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塔身輪廓呈現錐形形狀。小雁塔塔形玲瓏秀麗,造型優美,比例均勻。

      小雁塔的塔身單壁塔內中空,塔壁不設柱額,塔身上為疊澀挑檐,塔身每層磚砌出檐,檐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層檐下砌斜角牙磚。塔底層南北兩面各開有一券門,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底層以上各層南北兩面正中均開有半圓形拱券門洞。小雁塔內設有木梯,可登臨塔頂。

      塔底層北券門外緊靠塔體的磚砌門樓,系清代后期所增建。塔基座南側有清代石門坊,南額刻有“萬匯沾恩”,北額刻有“不二法門”。塔底層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朝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

      薦福寺古建筑

      敕賜薦福寺

      薦福寺最初建于公元684年(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睿宗李旦為其父唐高宗死后獻福而建佛教寺院,最初名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為薦福寺。薦福寺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是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場所之一。薦福寺吸引了唐代許多高僧,其中以義凈法師最為著名。薦福寺毀于唐末戰亂。后來,薦福寺搬到塔院即今小雁塔的所在地。

      現存的薦福寺古建筑群為明清兩代重修,寺內古建筑群大體延續了明代正統年間重修時的布局,寺內殿宇建筑集中在山門直對小雁塔的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慈氏閣、大雄寶殿、藏經樓、小雁塔、白衣閣等。寺內還存放有石人、馬柱等等民間文物以及各種民俗藝術展覽。

      清代康熙年間以來,因薦福寺內移來金代鑄造的鐵鐘,寺僧曉扣之則清音遠震,輔以雁塔秀影,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勝跡。金代鐵鐘作為文物仍陳列于薦福寺鐘樓內。

      薦福寺內的古樹名木共計十棵,九棵為國槐,一棵楸樹,距今約800年-1300年左右。其中五棵國槐分布于大雄寶殿前中軸線兩側,其余四棵分布于慈氏閣南面和鐘鼓樓之間的院落。

      館藏陳列

      基本陳列

      古都西安

      以“古都西安”為題,以西安作為13王朝的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為主線,以歷代文物的展示為基礎,突出反映西安的都城發展史和都城社會生活狀況。展廳面積約2485㎡,陳列文物660余件組。

      在“古都西安”的總標題下,又分為“千年古都”和“帝都萬象”兩部分。

      “千年古都”部分,以“西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隋、唐長安”、“明、清西安”為章節,集中反映歷代都城規模、格局以及唐代以后,城市的發展變化情況;以模型、圖板等形式,突出了城市規模及重要的宮殿建筑。在模型制作方面,特別突出了隋唐長安城,同時還制作了漢長安城、宋元城、明清西安城的模型等,突出了對城市發展史的展示。

      “帝都萬象”部分,以“周秦文明”、“漢唐風采”、“府城華章”分為三個章節,以各個歷史時期文物的基本用途為組合,從不同的側面再現出帝都生活的萬千氣象。

      展覽一區

      陶樓閣

      漢,陶,二級,1992年西安市雁塔區三爻村出土。通高136厘米,底座長40厘米,寬38厘米。釉陶望樓三層樓閣式,底邊為長方形。樓閣三層設有斗拱,頂為四角攢尖式,有脊,各層有窗有門,并設有回廊,上有各種形態的人物。望樓在回廊、窗門、斗拱、瓦件、屋角、正脊等方面均加以藝術處理,屋脊和屋角的起翹,強化了輪廓的優美曲線,斗拱在西漢時期為一斗三升,既起結構作用,又完善了建筑的裝飾。我國流行的是以木構架為主的建筑體系,高層樓閣的出現標志著建筑工藝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后世高層樓閣建筑就是在這一基礎上發展而來。同時,高大的釉陶望樓是戒備森嚴,倚窗瞭望,具有方位的私宅,是財富的象征,它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具有較高的歷史與建筑藝術價值。

      鎏金銅鋪首

      唐,1972年西安市新城區唐大明宮遺址出土。兩件。圓形片狀。主紋為獸面紋,獸首睜目蹙眉,闊口大張,利齒畢現,舌卷銅環,面目兇惡猙獰。獸首的背后為分叉式鉚釘,用于插入門壁,尾端橫折固定鋪首。鋪首紋飾錘揲而成,表面鎏金,應為某座宮殿大門上的構件。

      龍紋空心磚

      漢。磚體長方形,中空。正面紋飾構圖采用“喜相逢”格式,以璧為中心,雙龍回首顧盼,前爪拱璧。璧的上方和龍的足下各有一對葉形云紋;璧的下方和龍背上方各有一靈芝草。整個畫面,滿而不亂,多而不散。流動的云紋,充滿生機的靈芝草,祥瑞的玉璧和游龍,構成了一幅生動自然的“二龍拱璧圖”。璧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在戰國以后的禮儀活動中,玉璧是用于祭天的禮器。兩側以爪托璧的雙龍是通天神獸,其形態是典型的漢代走龍。

      畫面將璧與龍巧妙結合,寓意吉祥。推測這很有可能反映的是漢代天子祭天時的供玉情景,即以雙龍做架,龍爪之間供玉璧。

      陶水管道

      戰國、秦。2006年出土于秦阿房宮前殿遺址東北約500米處的戰國秦上林苑五號建筑遺址中。目前所陳列的是從其中一組排水管道中采集的。當時發掘出兩組排水管道,每一組皆由三條圓筒形陶水管套接而成,水管道橫剖面呈“品”字形,即下層鋪設兩條,上層鋪設一條。陶水管道單節長0.57—0.58米,一端粗、一端細,粗端直徑0.32米、細端直徑0.23米,壁厚0.08—0.1米,外表飾繩紋、內壁為麻點紋、泥條盤筑。

      類似的陶質排水管道在秦阿房宮前殿遺周邊的戰國秦上林苑多處遺址中皆有出土,目前所見有單管、雙管、三管等幾種不同的結構形式。阿房宮建于戰國秦上林苑中,發現的排水管道遺址正是上林苑中皇家宮殿建筑的遺跡。多處排水管道的發現說明在戰國秦漢時期,皇室宮殿、園林甚至城市的建設就已經有了成熟的地下排水設施。這些排水管道的出土為研究我國古代宮殿建筑以及城市建設的地下排水系統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資料。

      三彩院落造型

      唐。1994年西安市長安區靈沼鄉出土。為長方形兩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筑有大門、四角亭、前堂、后寢和假山、水池,兩側是進深較淺的廊房。除假山、水池為渾然一體的三彩制品外,其余出土時只有三彩制作的頂蓋,頂蓋分別施藍、褐色釉。三彩住宅模型由九座房屋模型組成,有院門、堂、后室,兩側東西廂房。院門的頂部為懸山式,兩側有山墻,中間有門,下有長方形底板;堂(后室)的頂部為懸山式,前面設四根明柱,中有一門,下有長方形底板;大廂房二座,頂部為懸山式,設有山墻與后墻,前有二根明柱,下有長方形底板;其余的為后室(堂)與廂房共五間,頂部均為懸山式,有山墻與后墻,下有長方形底板,房頂有簡單的瓦與脊裝飾。屋頂均施綠釉,其余部位施白色護胎釉。胎白色,質堅硬。院內有站立的侍從,還有雞、鴨、狗、豬、駱駝等。侍從俑三件,頭戴幞頭帽,身著圓領長袍,腰系帶,恭手站立,兩件施綠白相間釉,還有1件通體施淡黃釉。鴨子四件,造型相仿,動作各一,或站或臥,或前視或回首,施黃綠釉的各兩件。狗三件,均為蹲臥狀,側首遠視,分別施綠釉、黃釉、褐釉。雞一件,伸頸站立,為打鳴狀,通體施黃釉點彩。豬三件,施黃釉的一站一臥,施綠釉的呈臥狀。駱駝一件,通體施黃釉,正在院內首吃草。

      這種成套組的唐三彩院落模型出土量較少,唐長安及周邊是出土集中地區。反映了盛唐時期經濟繁榮,上層社會追求安逸舒適的庭院生活。這類庭院以圍墻相連,是唐代貴族住宅的真實寫照。

      展覽二區

      環帶紋方壺

      (酒器)西漢早期金銀勾連云紋銅鈁

      展覽三區

      粉彩淋浴童陶俑

      彩繪女陶俑

      彩繪鎧甲武士陶俑

      黃釉樂舞習女俑

      長安佛教

      造像藝術專題陳列展廳以“寶相莊嚴”為題,以佛教石刻造像為主、輔以金銅造像等佛教文物,介紹長安佛教的基本情況,突顯長安佛教的重要歷史地位,集中反映長安佛教的空前盛況。展廳面積640㎡,陳列文物120余件組。

      董卿造像

      白石立佛

      佛教藝術

      古代書畫

      古代書畫藝術陳列展廳以“三真六草,鏤月裁云”為題,在近萬件收藏作品中,選擇了100余件書畫作品,作為專題陳列,展廳面積759㎡。

      玉器專題

      玉器陳列展廳以“天地之靈”為題,將各時代玉器按用途分類組合,展示古代玉器精品。展廳面積353㎡,展示文物約120余件組。

      胡旋舞

      玉器35-3

      玉器35-2

      玉器35-1

      印章專題

      印章陳列展廳以“顆粟大千”為題,展廳面積353㎡,展示文物200余件。所展示的印章,主要以官印為主,私印為輔,以漢、宋、遼、金、元、明、清等官印居多,并首次展示了西安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二十余枚。私印和佛道諸家吉語印也是展示的一個特色。

      印章展覽

      印章展覽1

      印章展覽2

      其他典藏珍品

      銀背瑞獸鏡

      銀背瑞獸鏡,唐代,1979年西安市灞橋區出土。直徑8.6厘米,重0.12千克?,F藏西安博物院。

      八出菱花形,圓鈕。鏡背貼一銀殼,殼上錘鍱出四瑞獸花紋。內外區用一圈窄凸棱間隔。內區寬闊,近凸棱處一株忍冬花纏枝蔓延至整個內區作地紋,主紋為四瑞獸繞鈕作推磨式排列。四瑞獸姿態各異地攀折花枝,其中一瑞獸肋生雙翼。紋飾做工細致,瑞獸的羽翼都纖毫必現。外區在凸棱和八瓣鏡緣形成的空間中飾一纏枝忍冬紋,但與通常八出菱花鏡外區各作單獨空間的做法不同,忍冬紋毫不間斷地綿延于整個外區的八出花瓣中。

      鄭燮《墨竹圖》

      鄭燮《墨竹圖》,清代,紙本,縱100厘米,橫58厘米?,F藏西安博物院。

      鄭燮(1693-1765)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世籍蘇州,明洪武間,遷居興化,遂為江蘇興化人。少孤貧,天資奇縱,慷慨嘯傲,超越流輩。應科舉圣祖康熙秀才、世宗雍正舉人、高宗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濰縣令,因助農民勝訴及辦理賑濟,得罪豪紳,遭罷官。做官前后均居揚州賣畫,為揚州八怪之一。工書法,以篆、隸體參合行楷,非古非今,非隸非楷,自稱“六分半書”。有縱橫錯落,瘦硬奇峭之致,自成體貌。但康有為評其書:“乾坤之世,已厭舊學,冬心、板橋,參用隸筆,然失則怪,此欲變而不知變者?!鄙卯嬏m竹,以草書中堅長撇法運筆,多不亂,少不疏,體貌疏朗,筆力勁峭,自稱“四十不謝之蘭,百節常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借以寄托其堅韌倔強的品性。

      寶相花鏡

      寶相花鏡,唐代,1998年西安市未央區出土。直徑19.5厘米,重0.95千克?,F藏西安博物院.

      六出葵花形,圓鈕,座上依次飾鋸齒紋、聯珠紋和弧形葉紋三層紋帶。主題紋飾為六朵兩種不同形態的花卉紋相間環繞。一種為六瓣蓮花,圓圈中間一圓點外圍六圓點表示花蕊,圓圈外飾鋸齒紋帶和聯珠紋帶,外圍六個菱形花瓣。另一種以同樣花蕊外環繞旋轉式六葉片組成花瓣內心,其外為六朵折枝花,其間各有一片花葉,似一朵綻葩吐芬的大花。這種將某些自然形態的花朵(主要是荷花)進行藝術處理,使之變成一種裝飾性的紋樣被稱為“寶相花”。

      鎏金銀帶鉤

      鎏金銀帶鉤,1996年8月西安市未央區尤家莊村出土。戰國秦(前403——前221年),帶鉤長21厘米,寬1.3~3.8厘米,厚0.9~1.6厘米,重210克?,F藏西安博物院。

      帶鉤銀質。體呈曲棒型,表面鎏金鑲玉。中空,鉤面浮雕神獸、瑞禽及其它紋飾。鉤首獸頭形,闊口緊閉,寬鼻,小鼻孔,鼻梁上有兩道橫向凸棱,凸眉,圓眼,眼睛原來鑲嵌有小玉珠,現在已經脫落。眉毛正中有上尖下圓節形獨角,耳修長后伸,側面呈凹面狀。鉤背中部有圓柱帽形鈕,鈕上有篆書“心”字。帶鉤通體澆鑄而成,表面鎏金。

      都管七國人物銀盒

      都管七國人物銀盒,1979年9月西安市碑林區西安交通大學出土。唐代,直徑7.5厘米,高5厘米,重量189.2克?,F藏西安博物院。

      這套銀盒為三件套,外層是六瓣喇叭形銀盒,中層為鸚鵡海棠形圈足銀盒,內層為龜背紋銀盒,內裝水晶珠二顆褐色橄欖形瑪瑙珠一顆。外層銀盒為六瓣喇叭形,蓋面高隆,子母口,底部平坦,有喇叭形高圈足。盒面中部鏨六邊形圖案,主要紋飾是由27個姿態各不相同的人物組成富有情節的七組圖案,每組圖案都有各自地區的特征,每邊圍以卵形規范,中部的“昆侖王國”是一幅生活氣息很濃的生活圖,“王出則列象千圖”,表現了東南亞一帶國家王者出行的場面。有“都管七個國”題榜,下方有“將來”2字??v覽新舊唐書及其它相關史料,唐代在中央政府從未設置過“都管七個國”之類的官府機構或職官,而在這七個國中,昆侖國、婆羅門國、吐蕃國、白柘羯國與烏蠻人在唐末與當時的盤踞于現在的云南一帶的南詔政權的關系則是十分密切,疏勒國、高麗國也與南詔政權時有往。

      神人虎紋鏡

      神人虎紋鏡,東漢,1966年西安市蓮湖區八一鐵廠201工地出土,直徑18.4厘米,重0.75千克?,F藏西安博物院。

      圓形,圓鈕,聯珠紋鈕座,畫紋帶緣。座外一周立墻式凸棱。主區四柿蒂乳釘將紋飾間隔為四區。兩區為神人,中間主神當為東王公和西王母,旁各有一侍者。東王公的形象為頭戴傳說中的三維冠,兩肋生出兩枚小羽翼。西王母戴平頂兩面翹冠,身生雙羽。另兩區一為虎紋,另一為神樹,神樹兩旁各一侍者。其外為一周銘文帶,右旋而讀為:“袁氏作竟世少有,東王公,西王母,辟去不羊,口孫子,白虎山人居在右,長保二親,子孫力五?!便懳氖孜灿冒济嫒獒敿y作間隔。最外為一周櫛齒紋。緣飾三角鋸齒紋和云氣紋各一周。

      海棠形摩羯紋銀長杯

      海棠形摩羯紋銀長杯,唐代,1968年1月1日西安市城建局送交??趶?3.6厘米、底徑7厘米、高3.2 厘米,重87.8克?,F藏西安博物院。

      銀長杯為橢圓海棠形,口略呈菱形,圈足脫落,錘擊成型,花紋平鏨,杯身以杯最長徑及最短徑等分為四部分,每部分鏨刻有寫實的半片蓮花葉子,葉緣伸向腹內,與底部伸展開的一片蓮花葉子葉緣相接,葉脈細密流暢。杯內部中心有隆起的火焰寶珠,兩只獸首魚身的摩羯魚環繞寶珠嬉游,通體鏨金,杯造型新穎奇妙,紋飾生動精美。

      八瓣形禽獸狩獵紋銀鏡殼

      八瓣形禽獸狩獵紋銀鏡殼,1981年10月西安市灞橋區唐墓出土。唐代,直徑20.7厘米,重109克?,F藏西安博物院。

      這枚騎馬狩獵紋銀鏡殼呈八出菱花形,背面中心處鑄有一半球形鏡鈕,以備穿系絲帶而懸掛。自鏡鈕至鏡的邊緣,浮雕三組花紋,主題花紋為騎馬狩獵紋。只見四位獵手騎坐于奔馳的駿馬之上,其中一位獵手手持長矛,正準備刺向一獸,另一位獵手左手執弓,右手高高舉起,似在揚鞭策馬,追逐一倉皇逃竄的野兔。另一位獵手也發現了它,回轉身來,左手張弓,右手搭箭,這些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運動著的造型,將當年狩獵的場面表現得熱鬧非凡。在主題畫面的內外,則輔以靜態的花紋。內側飾仙山四座,其間雕飾扶桑四株,造就出一個遠離喧囂的清凈而空寂的境界。外側雕飾一周鮮嫩的花蕾,那芬芳的氣息引來了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又是一種自然恬淡的意境。全部花紋皆以浮雕技法制作,看上去豐潤而飽滿,圖案繁密而又布局有序,體現出唐人的審美旨趣。

      三段式神獸鏡

      三段式神獸鏡,魏晉南北朝時期。1973年6月西安市未央區出土。直徑16.6厘米,重0.85千克?,F藏西安博物院。

      圓形,圓鈕,圓鈕座,窄緣。紋飾分內外區,兩區間以一周櫛齒紋相隔。內區兩條夾鈕的平行線條將鏡面主題紋飾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段中部一龜,龜背頂起一華蓋,華蓋下右側一個身軀較大的神人正面端坐,左右側各一侍者側身面向,一坐龜背上,一跪立。左側四侍,手均執物,亦面向主神。中段兩神獸夾鈕對置,二者背向而行,扭頸顧首。下段二神相對,端坐于纏繞的枝兩側。主題紋飾外一圈銘文帶,以凸起的圓形方孔為起點,文為:“余造明鏡,□□作容,翠羽秘蓋,靈孺臺□,倉頡作□,以教后生,遂人造火,五味”。外區飾一周五邊形幾何紋,其內外間飾卷云紋。該鏡鑄造精湛,人物、動物五官均清晰可見,紋飾細密繁復,在當時社會及不安定,戰事頻繁,對生產力影響極大的情況下鑄造,實屬不易。

      八曲忍冬紋銀碗

      八曲忍冬紋銀碗,唐代,1972年1月陜西省西安市曲江鄉西曲江池村出土??趶?1.58厘米,高3.79 厘米,重194克?,F藏西安博物院。

      銀碗平面呈八曲葵瓣形,碗體較淺,腹壁微曲呈弧形,下部內收,底部為多棱喇叭形矮圈足。外腹八條分瓣內凹線較深,在碗內形成八條凸起的棱線,使碗體呈八曲瓣。碗內腹沿分瓣棱線布置八株花草,每株有對稱花葉,花葉頂端為三瓣,一圓兩尖,花草下部互相連接呈八角狀。碗內底心有兩重聯珠紋,之間圍繞八出忍冬花結。碗外壁紋飾相同,每瓣均鏨刻完全對稱的纏枝紋。圈足沿由聯珠綴成,聯珠顆粒較大。器物錘鍱成形,花紋鏨刻,內外紋飾鎏金。這件銀碗外形為粟特金銀器制作工藝——捶揲而成,具有顯著的突棱及曲線,圈足聯珠紋是粟特銀器中極為常見的紋飾。但碗腹的裝飾紋樣是唐代中國民間喜聞樂見的本土紋樣——忍冬紋。銀碗的口沿和器身呈變化的曲線,宛如一朵開放的花朵。

      “李勉奉進”雙魚紋蔓草花銀盤

      “李勉奉進”雙魚紋蔓草花銀盤,唐代。1975年8月12日西安市碑林西北工業大學出土??趶?7厘米、高1.2厘米,重198克?,F藏西安博物院。

      銀盤敞口,寬沿,淺腹微弧,平底。盤心以忍冬葉構成圓圈,正中雙魚遨游,周圍飾折枝花葉,忍冬圈之外也飾折枝花葉,其間鏨刻珍珠底。盤外底部刻有四行銘文53字,內容是:“朝議大夫、使持節、都督洪州諸軍事、守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江南西道觀察處置都團練守捉及莫徭等使、賜紫金魚袋、臣李勉奉進?!逼魑镥N鍱而成,其紋樣為先錘出輪廓,再鏨刻細部,然后鎏金。銀盤的圖案紋飾及銘文從另一方面給我們揭示了有關唐代金銀器的一些生產及制作狀況、中唐初期的政治腐敗狀況、社會風俗與審美情趣的變遷等,因而具有重要意義。銀盤上的銘文說這件銀盤是李勉“奉進”給皇帝的,也就是說這件銀盤是由李勉命令工匠在洪州制作的,從這一點就給我們揭示了中唐時期以金銀器為首的唐代手工業的發展狀況。銘文說這件銀盤是用于送給皇帝的禮品。

      羽人神獸鏡

      羽人神獸鏡,東漢,1979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直徑18.7厘米,重0.88千克?,F藏西安博物院。

      圓形,圓鈕,柿蒂形鈕座。柿蒂葉間飾簡化的飛鳥,其外有櫛齒紋和寬弦紋各一周。主區內外廓飾櫛齒紋,四圓座乳釘。主紋為四乳相間四組紋飾,分別為:青龍配羽人,羽人雙手持燈前伸,雙腿作跽坐狀;朱雀配禽鳥,二者均作展翅奔走狀;白虎配仙鹿,鹿角粗壯,身上以小乳釘表示梅花斑紋;玄武配瑞獸,獸首有角,身上有豹斑和獅毛。四神足下以∧形折線表示山巒,周圍填以流云紋和小鳥。寬緣上飾一周幾何形雙線折曲紋。

      騎駝小憩俑

      騎駝小憩俑,唐代,1987年陜西省西安市韓森寨紅旗電機廠出土,長60厘米,高73厘米?,F藏西安博物院。

      駱駝曲頸昂首,張口嘶鳴,直立于長方形底板上。駝上一女俑,身穿胡服,側身盤腿橫騎駝背,左手搭在左腿上,右手搭于駝峰,頭枕右臂作小憩狀。女俑頭梳雙垂髻,體型較小,應為隨行少女,跟隨絲路駝隊從西域而來。這件作品把騎手長途跋涉而疲憊不堪,途中在駝背上小憩的情形,刻畫得惟妙惟肖,也把絲綢之路上行人的艱辛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唐人的普遍觀念中,胡人和駱駝關系密切?!霸娛ァ?a href='/dufu/' target=_blank>杜甫的《寓目》詩:“羌女輕烽燧,胡兒掣駱駝?!焙藸狂動巫哂陂L安城的大街小巷,承擔起東西方貿易交換的重任,促成了古代東西方之間經濟交流、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不僅為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注入了新的內容,同時也為內陸和沿海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

      三彩誕馬

      三彩誕馬,唐代,2002年西安市雁塔區延興門村唐康文通墓出土,通高59厘米,長62.4厘米,現藏西安博物院。

      馬低首,張口,曲頸,直立于長方形踏板上。白胎,通體施白、黃色釉。這件三彩馬的色彩及局部刻畫(如鬃毛、馬飾等)都非常簡單,但其驃實的背部以及有力的腿部皆體現出了唐代馬健壯的特征。

      三彩蓮瓣器座

      三彩蓮瓣器座,唐代,2002年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鄉三十一號唐墓出土,通高28.4厘米,蓮花口徑24.8厘米,座底徑24.8厘米,現藏西安博物院。

      器座由兩部分組成,可以分開。上部為一弧腹淺盤,周圍貼塑三層蓮瓣。下部為喇叭形底座,承柱較高,下帶折棱,接地部分外卷。除底座的接地部分外,通體施釉,釉色有黃、綠、白等色,上部的淺盤內釉色揮灑自如,底座采用點蠟法施釉工藝,彩色釉點如滿天繁星,目不暇接。在唐三彩中,帶蓮瓣紋的底座常與塔式蓋罐相配,具有明顯的佛教含義。

      父癸銅豆

      父癸銅豆,商代晚期,西安市灞橋區老牛坡出土,高12.1厘米,口徑13.1厘米,足徑8.3厘米,重0.88千克?,F藏西安博物院。

      豆盤呈缽形,直口方唇,微折沿,淺腹微鼓,圜底中部接柄,柄較粗,柄腰下段收束,圈足侈大。腹壁飾八組渦紋,渦紋飾于圓形的曲面上,沿邊飾有四條同向旋轉的曲線,中心有一小圓圈。圈足飾四組倒三角紋,每個倒三角內飾一變形饕餮紋。盤內底鑄銘文“父癸”3字。

      蒜頭

      蒜頭壺,西漢,通高41.24cm,口徑3.7cm,腹徑22.6cm,足徑13.95cm,重2.38kg,現藏西安博物院。

      龍鈕應鐘

      龍鈕應鐘,秦代,通高22.5厘米,銑徑1 5厘米,重3.17千克,現藏西安博物院。

      鏤空雙龍鈕,龍頭相對,張口,角向后彎曲與龍身相連,龍身彎曲,兩龍前足拱起相接成方孔,后腿微曲而立,龍尾自然下垂,尾尖上卷。頭部、四肢飾谷紋,龍背、龍尾飾鱗紋,龍身后段飾幾何紋。鉦、枚、篆用繩紋相框并間隔。一面刻“應鐘”,一面刻“大和”,均為篆體。鉦左右有篆兩排將枚間隔成三排,每排有三個凸起的渦旋紋枚。舞、篆、鼓及繩紋框四周均為卷毛紋,鉦及鼓下部為素面。

      麒麟

      玉麒麟,元代,1972年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徐家寨出土。高4.8厘米,長4厘米,最寬1.5厘米?,F藏西安博物院。

      麒麟呈匍形姿,挺胸昂首,口微張露出利齒,下頜垂須貼胸,突自大鼻,耳后抿,雙角端部上卷,肩生雙翼舒展,大尾下垂。麒麟形體壯碩穩健,神態威武兇悍,飄動的卷須和張開的雙翼更顯得氣勢不凡。這件玉麒麟在雕工上運用了透雕、凸雕、陰刻和偏斜刀等多種技法,其口以桯鉆法鏤空,眼、耳、角壓地陰起,角、翼、四肢和尾凸雕而成,兩翼中間一道凹槽將其一分為二,胸前的橫向平行弧線、腮和翼端的卷云紋以偏斜刀法琢刻,胡須、兩翅和腿、爪刻細陰線。雕工十分精細,碾磨技藝高超,晶瑩潤澤。這件麒麟上窄下寬,重心較底,且沒有穿孔可供穿系佩帶,屬陳設擺件。

      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代,1985年西安市灞橋區洪慶鄉出土,通高約87厘米

      ,現藏西安博物院。

      該俑左手插腰,右手握拳前舉,似握一長兵器的守衛,身穿鎧甲,足蹬長靴站立,足下踏一臺式方形底座。肩有披膊,長圓形護胸,內套窄袖衫。外施綠、褐、白三色釉,色澤鮮亮,釉色對比強烈。頭部皆為露胎粉彩,胎色白中泛紅。武士俑頭戴護耳戰盔,凸目張口。

      三彩獸面鎮墓獸

      三彩獸面鎮墓獸,唐代,通高52.2厘米,2002年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鄉三十一號唐墓出土,現藏西安博物院。

      鎮墓獸為唐代明器中的重要類型,一般放置于墓中,是驅除邪魔、保護墓主魂魄的守護者。此件為獸身獅面,腦后毛發上沖,圓眼鼓起怒睜,口張露出獠牙。頭有兩角,雙耳上豎,角間一圓球狀飾物,肩部有鬃毛。前腿直立,身軀蹲踞于近橢圓形臺座上,尾上卷。除頭部不施釉外,全身施綠、藍、黃、白色釉,以綠釉為主。

      三彩疊置伎

      三彩疊置伎,唐代,2002年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鄉三十一號唐墓出土,通高40.8cm,現藏西安博物院。

      大力士頭上頂有兩組童子,每組三人。上部一組童子中,一童子雙腿直立于下面二童子肩上,身穿開襠褲,作撒尿狀。童子均作各種不同的動作。童子下大力士雙手展開,肌肉凸顯,雙拳緊握保持平衡,雙腿分開站立于底板上。造型優美,做工精細。所穿服飾施綠、黃、藍等釉色。

      三彩貼金人面鎮墓獸

      三彩貼金人面鎮墓獸,唐代,2002年西安市雁塔區延興門村唐康文通墓出土,通高100cm。

      鎮墓獸人面獸身,頭頂螺旋狀上升,雙耳巨大向外伸張,怒目圓睜,嘴角露出兩顆獠牙,頜下胡須濃密。溜肩,肩頭有兩翼,翼端生毛發,五顏六色,光彩奪目。馬蹄形足,前腿直立,蹲坐于不規則臺座之上。頭部無釉,體施黃褐、綠、白色釉,釉上有彩繪描金。

      三彩牽馬胡俑

      三彩牽馬胡俑,唐代,1974年西安市霸橋區洪慶鄉出土,通高56cm。

      俑頭戴幞頭巾,大眼深限,高鼻絡須,神態專注,為西域人形象。身穿翻領窄袖長袍,腰間系革帶,帶上系囊,右肩及右上臂穿著內衣,兩側皆露出小臂,顯得干練有力。腳蹬長靴,雙手控韁,雙腳微分開,站立于方板上。俑的頭、頸部以及裸露的小臂沒有施釉,長袍為厚潤晶瑩的紅褐色釉,翻領著深綠色釉,腿部施淺黃釉。胎色白而堅硬。

      三彩鳳首壺

      三彩鳳首壺,唐代,1964年西安市未央區三橋藺家村出土,現藏西安博物院。高30cm,口徑3×4cm。壺的口沿塑造成高聳的鳳冠,兩眼圓睜,羽毛卷曲,鳳嘴前伸內勾,嘴喙有力,口銜寶珠,珠上有孔為流。橢圓形的壺把呈如意形。壺腹由前后對稱的兩條凸棱分為左右兩面,分別飾浮雕的忍冬花紋和海石榴。正中一面為浮雕的鳳鳥展翅站立于草葉之上,鳥周圍還以花卉圖案作為襯托,另一面為騎馬狩獵圖像。壺面施赭、綠、藍、白諸色釉。色澤鮮艷,紋飾生動,造型奇特,光澤晶瑩,雖在地下埋藏千年之久,顏色依然如新。

      黃釉拱手男立俑

      黃釉拱手男立俑,隋代,1975年陜西省長安區(縣)賈李村出土,通高29.5cm,現藏西安博物院。

      俑頭戴幞頭巾,頭部略向左側,面部肌肉、五官刻畫生動,嘴微張,略帶微笑。身穿圓領窄袖長袍,腰間系有革帶,露出小腿和足部,足蹬長靴,拱手站立于方形底板上,顯出畢恭畢敬的神態。通體施黃釉,積釉處泛綠,釉層較厚,底板和足部無釉。胎色泛紅,胎質較為致密。

      三彩載貨臥駝

      三彩載貨臥駝,2002年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鄉三十一號唐墓出土,通高29.1cm,長45cm,現藏西安博物院。駝首高高揚起,雙目圓睜,作嘶鳴狀。四肢曲跪臥地,尾巴卷曲上翹。背上墊一橢圓形氈,氈四周有打褶的花邊,施草綠色和白色釉。駱駝雙峰間搭有鞍韉,上覆馱囊、象牙和絲綢,兩側帶馬蹬壺、花口盤、鳳首壺等物。臥駝周身施淡黃、褐、綠釉。

      三彩披鬃鞍馬

      三彩披鬃鞍馬,唐代,1990年西安市霸橋區半坡村出土,通高56.5cm,長58cm,現藏西安博物院。

      馬首向左后方回望,兩耳直豎,鬃毛左披,立于長方形踏板上。臀部發達,腿部強勁有力,特別是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細,刀工嫻熟,符合實體馬的特點。馬全身以白色為地釉,鬃毛為白、綠、褐三色相間;馬鞍及垂于兩側腹下之毛織物為綠色釉;額前的當盧、耳鼻際的轡飾、胸前及尻上的革帶及杏葉形垂飾均為黃、綠、褐三色釉;馬尾為褐色。與一般唐三彩馬相比,此馬的釉色別具韻味,缺少大片鮮艷的紅、黃、褐等色,而以素雅的白、綠色為主要色調,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其造型駿捷、勻稱,是唐三彩中罕見的精品。

      藍釉馱騾

      藍彩馱騾,唐代,l966年西安市蓮湖區西安制藥廠出土,通高26.5cm,長33cm,現藏西安博物院。騾短耳直豎,作低頭負重前行,踩踏于長方形踏板上。背上有鞍韉,鞍上馱一沉重行囊,捆綁有繩結。騾體施藍釉,間有褐色斑紋;行囊施黃、白、藍三色釉。富有馬的神態,肌肉健壯的腿部雕刻得細致傳神。

      彩繪袒腹胡人立陶俑

      時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高41厘米

      來源:西安市東郊豁口唐墓出土

      胡人頭頂發落,周圍還有一周卷曲長發,高眉骨,眼眶深陷,顴骨突起,高鼻,絡腮胡須。頭微俯,腰略曲,雙手握拳半舉,為牽駝拉韁繩形象。身著皮長袍,在頸與袖口露出衣內長毛,腰系帶,腳穿長靴,站立于梯形板上。體格剽悍,身體健壯,裸露前胸與腹,顯然是因牽駝行走勞苦與炎熱,把皮袍解開的樣子。當時唐代與東南亞、西亞、東非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絲綢之路”是連接各國的友誼之路,在“絲綢之略”上商隊往來不絕,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各種技術等運往各國。上述的胡人俑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運輸者,貿易往來友好“使者”,對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彩繪騎馬狩獵陶俑

      時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長34厘米通高33厘米~37厘米

      來源:西安市東郊豁口唐墓出土

      彩繪騎馬馱獵狗獵俑:頭梳中分雙髻發型,面龐圓潤,眉目清秀,為一少年。騎馬持韁,側身向左看,表現出雄姿英俊的神態。馬背上,設有韉、障泥與馬鞍,后有橢圓形墊,其上臥一獵狗。獵狗雙耳直豎,眼目向前,監視周圍的動向。坐騎為高頭棗紅大馬,身有花斑,雙耳前豎,張口前視,四腿直立於長方形板上,神情機警,與背上獵狗—樣,替主人尋覓獵物,雖是靜立姿勢,但卻表現出神采飛揚,蓄勢欲動的特點。

      彩繪舉鷹騎馬狩獵俑:頭梳中分雙髻發型,深目高鼻,高顴骨,雙目前視,西域胡人形象。身著圓領窄袖長袍,腳穿高靴,右手半舉獵鷹,雙腳緊踩馬蹬,騎在馬上,如同雄姿武士,馬四腿直立長方形板上,雙耳直豎,兩眼前視,口張嘶鳴,紅鬃色,上有一花斑。背上鞍韉俱備,胸肌寬闊,筋肉堅實,四肢矯健,鬃毛直立,神情機警,神完氣足,表現出馬將要疾馳逐獵的精彩場景。

      彩繪馱豹騎馬狩獵俑:頭戴幞頭帽,深目高鼻,顴骨突隆,長滿絡腮胡須,為西域胡人形象。頭向左后扭轉,右手拉韁繩,注意獵物的“動向”。身著圓領長袍,腰系帶,腳穿長靴,踩蹬騎在馬上。馬背有韉與馬鞍,鞍后設有圓形氈墊,上有獵豹,發現下面有獵物,準備撲獵,馬為白色,四腿立於長方形板上,胸肌突出,雄姿矯健,為奔跑暫停的靜立狀。人與獵豹神情緊張,特別是獵豹,用力欲躍沖向前去的一瞬間動態形象。

      彩繪托鷹騎馬狩獵俑:頭戴幞頭帽,頭右轉上仰,右手高舉獵鷹。其深目高鼻,顴骨凸隆,為胡人形象。右手拉韁繩,身著圓領窄袖長袍,腳穿高靴,跨騎馬上,馬背設有韉與馬鞍,馬白色高大,立於長方形板上。原施彩繪,雖經過千年,但是部分彩仍很清楚。獵人、馬與鷹的塑造,不僅形象準確,而且十分生動,獵人微前俯伏,高舉過頭的鷹,雙目凝神注視,帶著緊張的神態,似乎在騎行中獵人遇到兇猛的獵物的剎那情景,表現出驚奇,準備搏斗,策鷹前撲,將此景刻劃的維妙維肖。

      彩繪騎馬狩獵俑:頭戴幞頭帽,睜目咧嘴,高鼻,顴骨高隆,臉上長滿絡腮胡須,略左側首,身著窄袖長袍,袒左肩,腰系帶,腳穿高靴踩蹬,為西域胡人??珧T馬上,在腹前馬背上帶一獵物,左手拉韁繩,坐騎為紅鬃烈馬,身上還有花斑。四腿直立於長方形板上。原施彩繪,由于天長日久,部分彩脫落。胎為泥質灰陶,堅硬。

      石佛塔龕造像

      時代: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尺寸:殘高71厘米

      來源:西安市北郊出土

      父辛卣

      時代: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尺寸:高34厘米最大腹徑28.5厘米

      來源:1976年西安市長安區灃西出土

      扁圓體,外罩式子母扣蓋,蓋頂隆起,花苞形握手,腹扁圓體,上有提梁,下為高圈足。腹兩側均飾饕餮紋,腹上部飾夔龍四只圍繞一周,足以扉棱分為四部分,其間飾夔龍紋,提梁上飾四只夔龍紋,兩端為獸面,內底有銘文“父辛”二字。

      說唱銅鎮4件

      時代: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尺寸:(1)高9厘米底最大處7.4厘米

      (2)高9厘米底最大處7.4厘米

      (3)高8.5厘米底最大處6.5厘米

      (4)高8.9厘米底最大處7.2厘米

      來源:西安市北郊第二磚瓦廠出土

      四件均為合范鑄成,形體較小,姿態不一,表情各異,造型生動,戲劇性的說唱表演場面是漢代鑄造雕塑作品中難得的珍品。說唱俑又稱百戲俑,古代把說唱表演與樂舞、雜耍稱之為“百戲”,在漢代非常繁榮,并設有專門機構,進行管理。說書的最早記載見于《墨子?耕柱篇》:“能辯者談辯,能說者說書”。說書與小說的興起相關,中國的小說是從古代神話發展而來,歷史甚早。漢代的《東方朔外傳》、《吳越春秋》等可以說是短篇小說集,魯訊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里說:“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笨梢娬f書表演在當時也很盛行。

      玉雕雙豬

      時代: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尺寸:長13.5厘米高5厘米

      來源:西安市南郊山門口村漢墓出土

      玉豬一對,呈奔跑狀,長嘴,豎雙耳,雙目大睜,肥體短尾,兩豬形象相似,雕刻手法一致,動態不一,在藝術技藝上達到很高水平,表現了豬的平常奔跑動態,一頭豬前雙蹄向前齊躍,后雙蹄用力蹬地,另一頭前雙蹄奔騰,后雙腿回收,準備再躍出有力雙腿,用力后蹬,向前飛出大步。為了加強飛奔有力姿態與狂奔猛跑的形象,頭向前伸,小耳雙豎后抿,尾巴短小貼在臀部,透過肥胖的皮肉,可以“透視”看到四肢骨架的動作,四腿短小,體態肥胖,表現豬狂奔向前的動作真實生動。

      白玉錯金牌飾

      時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寬3.8厘米高4.2厘米

      來源:西安市北郊張家灣大明宮遺址出土

      牌飾呈三角形,尖頂底邊平,兩腰邊為三連弧形,頂角處有一孔,可以懸掛佩帶,面上錯金絲勾連云紋,紋飾纖細規整,玉質純白,細膩,溫潤晶瑩,襯托流云金飾,顯得富麗堂皇。從制作工藝上看,當為宮廷皇族用品,出土地為唐大明宮遺址,也為例證。玉錯金銀制品始于春秋時代,戰國秦漢流行,至唐代更為發展,該件玉飾雖小,反映唐代錯金銀的工藝水平。該玉牌飾造型帶有濃厚的西域風格,錯金及流云紋飾是傳統工藝與紋樣,它是融合傳統及各民族間文化藝術,并吸收外來文化,經過發展,完全擺脫漢代遺留藝術風格,形成更成熟的新的藝術風格,具有豪邁開朗,飽滿瑰麗,意氣奮發的時代精神,與當時的雕刻繪畫藝術一樣,達到登峰造極。

      金虎符

      時代: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尺寸:長4.8厘米高2.3厘米

      來源:1979年陜西省鳳翔縣出土

      金質,作臥虎狀。巨目大耳,齜牙,四腿曲臥,長尾上卷,通體紋飾為凸雕合陰刻,器背面有扣槽,體形小,但制作精美,雕刻生動,造型雄奇,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似為仿虎符之作?;⒎?,也稱兵符,起源春秋戰國時期,迄秦漢繼續使用,到隋及以后還有使用,唐用魚符,宋有虎豹符,明為金牌?;⒎俏覈糯饨ɑ实凼谟璩紝賯儽鴻嗪?,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多以青銅或金鑄造,也有用玉、竹、木制造。符中剖為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一般右半部由中央保存,左半部發給統領軍隊的將軍,使用時兩半互相符合,驗證后表示命令真實可信。在文獻上曾有記載,“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一段歷史說明兵符的重要作用。目前發現虎符有:1975年陜西西安郊區山門口出土的秦國杜虎符,銅質,符內有錯金篆書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興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翳?!睆亩芍⒎男再|、作用和各種符的職權范圍,另外還發現秦新虎符,秦陽陵虎符,均有銘文。從銘文中可知上述三件銅鑄虎符的時間及國屬。金虎上沒有銘文,其出土地點是鳳翔縣虢鎮,原是先秦所轄區域,另外從造型特征看,屬春秋戰國時期,因此推斷此符為早期形狀。

      八瓣仕女狩獵紋銀杯

      時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高4.5厘米口徑9厘米

      來源:1980年西安市火車站東出土

      口為八連瓣,腹壁也呈八瓣形,單柄,圈足,足已脫落。外壁通體鎏金刻花,八瓣上部各為一組狩獵紋與仕女圖相間圍繞一周,下壁為八蓮花瓣托扶。單柄分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為近似三角花葉形,上刻鹿紋,下部圓環與上部連接組成。

      白釉雙龍柄壺

      時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高31.5厘米口徑5厘米

      最大腹徑14厘米

      足徑8厘米

      來源:西安市東郊紡織城地區棗園劉村出土

      盤口,細長頸,鼓腹下收,底平。由肩部至壺口,置兩條龍為對應柄,龍口含壺口,瓶主體拉坯成型,雙龍柄雕塑貼接,做工精細,藝術高超。

      白瓷馬蹬壺

      時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高20.5厘米腹長徑15厘米腹短徑14.2厘米

      來源:西安市東郊沙坡磚廠唐墓出土

      壺體呈扁圓形,上有半圓形提梁,提梁的一端有小圓口,假圈足,平底。上若馬鞍形,刻凸起菱花形紋,邊飾連珠紋,中間布滿方格,外繞橢圓形凸棱,仿針線縫紉狀,兩側各施仿絨線四瓣花飾,施白釉,微閃黃,胎白質細。馬蹬壺是騎馬或駝在長途跋涉的路途上載水飲用的器具。唐代的陶駱駝或三彩馬上的行李中就有馬蹬壺,它是長途往來不可缺少的飲具。特別是當時有名的“絲綢之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往來頻繁,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駱駝與馬,人們的飲水就是用馬蹬壺。從考古發掘資料證實,此壺為唐邢窯器物,從唐邢窯遺址中發現很多殘破的瓷器,馬蹬壺殘器就是其中的一類,可見該窯產馬蹬壺,長安城內發現的馬蹬壺就是由這里燒造。

      交通

      經過“小雁塔”站的公交線路:18、203、204、218、21、224、29、29、32、407、40、410、46、508、521、700 707、713、720、游7、游8。

      一周一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高清圖片?博物館標準參照物資料庫必備?歡迎分享、關注) 安寧市博物館圖片

      殷墟,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陽市的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邑商”,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殷墟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較專業、系統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館,該館嚴格按照科學、環保、安全、符合遺址保護的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同時盡可能地與殷墟遺址景觀相協調。從平面上看,博物館酷似甲骨文的“洹”字,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館內展出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國以來在殷墟發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包括陶器、青銅器、玉器及甲骨文等國寶級文物共500多件,展品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殷墟的歷史價值

      1899年甲骨文發現和1928年殷墟科學發掘以來,殷墟發現的大量都城建筑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奠定了殷墟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個有文字可考的古代都城地位。一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發掘的日益深入,殷墟的范圍和內涵仍在不斷地擴大。尤其是近年來,殷墟考古仍不斷有驚世發現,1990年的郭家莊、1991年的花園莊東地甲骨窖穴、1999年的洹北商城、2001年的花園莊東地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震驚中外學術界,從而更加證明殷墟的價值與潛力。根據目前殷墟發掘的情況和現有地域判斷,殷墟范圍內必然還有大量的文化遺存未被發現,這些遺存也必然會給人們以新的知識和寶藏,殷墟的范圍還會隨著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而得到擴展,而殷墟這一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必將會得到進一步的保護。

      安陽殷墟位于安陽市西北郊小屯村,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 A級旅游景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又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并榮獲全國首批旅游景區國家級青年文明號,屬歷史遺址類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殷墟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面積約36平方公里。這里有中國最早的都城殷墟宮殿遺址;中國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國內最早的車馬坑遺跡和中國最早的女將軍婦好墓;世界出土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經過近百年的考古發掘,先后發現了眾多商代宮殿宗廟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手工業作坊遺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33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景區就建在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首批全國旅游景區級青年文明號,屬歷史遺址類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以前這里發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宮殿宗廟區的主體和殷王都全盤規劃、布局結構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甲組建筑基址共發現15座,是宮殿宗廟區內建設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建筑,被認為是商王室的宮室、寢居之所。乙組建筑共發現21座,多數結構繁復,面積巨大,互相連屬。這些建筑被認為是殷王室的宗廟建筑。丙組共發現17座,被認為是商王室的祭壇建筑。目前,在宮殿宗廟區已發現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這些建筑基址形制闊大、氣勢恢宏、布局嚴整,按照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宮殿區為中心的范圍內。

      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殷墟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和良好的管理與展示,在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乙二十仿殷大殿

      乙二十仿殷大殿是在乙組基址上復原的其中一座,它東西長51米,由于東側的20米地下尚未發掘,所以只復原了西側的31米,是宮殿宗廟區主要建筑之一,該建筑以黃土、木料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坐落于厚實高大的夯土臺基上,房基置柱礎,房架用木柱支撐,墻用夯土版筑,屋頂覆以茅草,正如《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的“茅茨土階、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風格,造型莊嚴肅穆、質樸典雅,具有濃郁的中國宮殿建筑特色。整座建筑規模巨大、左右對稱,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審美意趣,集中體現了殷商時期的宮殿建設格局、建筑藝術、建筑方法、建筑技術,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筑的先進水平。

      乙七基址

      殷墟時期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突出表現在喪葬和祭祀制度中,在營造宮室宗廟等建筑時,要舉行一系列非常血腥的祭祀儀式,借以除妖避邪,鎮宅安居。殷墟發現的大量的人祭和人殉的遺跡,為商代晚期大規模的人祭、人殉現象提供了直接的證據。乙七基址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該基址為商代宗廟建筑遺址,規模宏大,推想其地面的建筑也定為不凡。宗廟建筑一般要經過奠基、置礎、安門、落成四個步驟。(1)、奠基:地基夯成后,在基址挖坑埋狗,重要的建筑兼埋兒童,這是奠基儀式;(2)、置礎:在夯實的地基上放柱礎石,起到加固柱子和防止腐爛的作用,這是要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時也加用人牲。然后填土夯實。這是置礎儀式;(3)、安門:在門檻前后左右挖方坑,分別埋置看門的侍衛1——3人,皆跪仆相向,手執銅戈、盾牌,防衛目的異常明顯,這是安門儀式;(4)、落成:整個建筑完成后,要舉行隆重的落成儀式,這時的用牲種類多,規模大,有時要殺掉上百人,連同牲畜,車輛,整整齊齊埋在建筑物旁。在乙七基址之南曾發現成行的密集小葬坑和車馬坑遺跡,有北、中、南三組,僅在中組80座祭祀坑中,就發現人牲390余人。由此看來,中國古代早期大量地使用“人祭”與“人殉”的野蠻殘酷的祭祀和殉葬方式,在殷墟時期達到了極致。

      丙組遺址一角

      54號凹形遺址

      54號基址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初。該基址瀕臨洹水西岸,整體呈凹字形,缺口向東。包括南、北、西三組基址,這些房基構成半封閉狀的建筑群,面積達5000平方米,結構嚴謹,構思精巧,已具備了中國“四合院”的雛形。該基址也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宮殿宗廟區內發現的最重要的建筑基址。

      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標志著已進入了成熟階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中國古代甲骨占卜有著悠久的歷史,殷墟時期則是占卜最盛行的時期,商王和貴族幾乎每事必卜,占卜成為商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甲骨的納貢、收貯、整治、鉆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辭的語法、辭例等形成一套嚴格而有系統的制度。據甲骨文記載,殷代已有專門掌管占卜和紀錄的貞人,見于卜辭的貞人約有上百人。占卜涉及內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于商王游獵、疾病、做夢、生子等。商代以后,甲骨占卜逐漸失去了其顯赫地位。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見證了已經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為研究中國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目前殷墟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甲骨文已具備了現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其書體雖然又經歷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書體的演變,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下來,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甲骨文也因此成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變發展而來的漢字,在傳播華夏文化、促成中國大一統國家的形成與鞏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YH127甲骨窖穴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0000片,震驚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園莊東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發現于1936年,位于宮殿宗廟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辭甲骨17000余片。這些甲骨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田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甲骨文和商代歷史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

      車馬坑

      中國最早的車馬遺跡——殷墟車馬坑

      自1928年殷墟發掘以來,曾多次發現過商代車馬坑。但由于受當時發掘技術的限制,都未能將坑中的木質車架清出。1953年在殷墟首次成功清理出商代車子的殘跡,搞清了車子的大體結構及部分構件的尺寸。殷墟發現并清理的多座車馬坑以及道路遺存,展示了我國古代道路交通的基本雛形,對研究商代社會的階級、等級關系、親族制度、埋葬習俗及工藝水平等,都是極重要的研究資料。華夏幅員廣袤,畜力車是古代先民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獻中說夏代就發明了車,但是至今未發現夏代車的遺存。殷墟考古發掘的殷代車馬坑是華夏考古發現的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由此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車的文明古國之一。殷墟博物苑展出的6座殷代車馬坑和道路遺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和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分別在安陽劉家莊北地、南地和孝民屯東地發掘的商代道路遺跡,殷代車馬坑不僅展示了上古畜力車制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奴隸社會殘酷的殺殉制度,它是國人最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婦好墓

      著名的婦好墓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該墓南北長506米,東西寬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隨葬品,其中青銅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貝6800枚。隨葬品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而且造型新穎,工藝精湛,堪稱國之瑰寶,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發達的手工業制造水平。根據該墓的地層關系及大部分青銅器上的“婦好”銘文,考古學者認定墓主人為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并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員墓葬。

      中國出土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

      商代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第二個王朝,與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國相比較,殷墟的青銅文化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以青銅禮器為基礎,發展成為一套以等級為核心的禮制制度,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這在世界青銅文明中是絕無僅有的,體現出獨特的東方色彩。殷墟出土青銅器種類繁多,器形厚重,紋飾繁縟,鑄造工藝高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遺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負盛名,大鼎高達133厘米,器口長79.2厘米,重量達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發現最大的青銅器,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此鼎造型龐大雄渾,紋飾精美細膩,通體以雷紋為底紋,饕餮紋、夔紋為主體裝飾,給人以穩重、莊嚴而又神秘的感覺,是古代科技與藝術、雕塑與繪畫的完美結合,是中國青銅器文化中的瑰寶,美術史上的璀璨明珠。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后期商王為祭祀其母所鑄造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侯家莊武官村,先后存放于安陽縣政府、南京博物院,現存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口沿寬厚,輪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發掘以來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鼎身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致,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四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鼎身四周以細密的云雷紋為底紋,其上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盤龍紋細致精巧,饕餮紋生動文威武,四面交接之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紋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兩虎口含人頭,鼎耳側面飾以魚紋。鼎足之處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整個司母戊鼎的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器文化巔峰之作的典型代表。

      鼎的內腹部鑄有“司母戊”三字,亦有人釋作“后母毋”,應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為之后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巨大的青銅器,需要二三百人用七八十斤重的“將軍盔”(即商代煉銅用的坩鍋),協同合作才能制成。所需金屬原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如此精致的鑄造技術和龐大的鑄造規模,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婦好玉龍

      龍是商代造型藝術中最重要的主題,僅婦好墓即出土9件玉龍。在龍的刻畫中,眼部多作“臣”字狀,身尾多飾鱗紋、菱形紋,中脊以扉棱表現,程式化的紋樣既反映了商代藝術的成熟,又是時人對于龍的詮釋。

      婦好玉鳳

      婦好墓出土了很多玉龍,而玉鳳僅此一件,說明婦好對鳳的極端重視。此器與商代甲骨文中的鳳字極為相似,是研究商代人心目中鳳的形像的極佳實物。玉鳳高冠勾喙,短翅長尾,作亭立回首欲飛狀,飄逸灑脫,舒展的長尾自然彎曲,尾翎有合有分,素潔無紋。身前有透穿鏤孔,更使鳳體豐滿迷人。背部外凸的穿孔圓鈕,應是供穿繩懸掛之處。

      鳳的形像美麗、精巧,玉質晶瑩潤潔,讓人忍不住多看一眼而持之難

      婦好三聯甗

      殷墟出土的三聯甗是“婦好”生前蒸飯或祭祀時使用的器物,不僅鑄造精良,造型更是非常獨特:甗在古代是專門用來蒸煮的一種炊器,平民用的多為陶制,而且器形較小,只有擁有一定權力和地位的族長和族內主要首領才能使用如此大器形的銅制甗。每件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稱為“甑”,盛放待蒸的食物;其底部是“箅”,有若干通氣的孔;下部分為“鬲”,用以煮水。商代的銅甗大多是甑、鬲連體,一次鑄成,并且都是單體,即一甑一鬲。而這件三聯甗則是由一件長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甑組成。這種樣式的銅甗到現在為止僅此一例。

      亞址卣

      卣,便是一種專以盛鬯酒的酒器,甲骨金文習見“鬯三卣”、“秬鬯一卣”。秬鬯是古代祭祀時用的一種香酒,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類,考古發現的數量很多。其形態變化較大,分為矮圓卣、長圓卣、方卣、鸮形卣四種類型。

      亞址卣,作為矮圓卣的一種,其時代為殷墟三、四期,延續至西周早期。1990年出土于河南安陽市郭家莊商代墓葬。因器蓋內壁與器內底銘“亞址”二字,故名之。

      該卣通高35.8厘米、口徑13.5*15厘米,重10公斤。其截面為橢圓形,有蓋,長子口,束頸,下腹外鼓,圜底,高圈足,圈足沿下

      商代嵌綠松石象牙杯

      中國青銅技術為歷史上第一個頂峰時期,當然中國象牙雕刻的歷史也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象牙雕刻又稱牙雕,是指將象牙雕刻成各種實用器或藝術品的技術,也泛指各種象牙制品。商代的象牙器物與模仿銅器的紋飾而雕刻,而向您展示的這件商代象牙杯——“鑲嵌綠松石象牙杯”就是一件巧奪天工的商代藝術珍品。

      嵌綠松石象牙杯是當時的飲酒器,杯的主體是用象牙的根部制作成的,腹腰中空,杯的把手也是用象牙制成的,象牙杯上部敞口辱薄,杯的中部微有收斂,腹腔下部安有圓形底,底部比口部稍小,杯的一側上下鉆有兩個對稱的小圓孔,以此鑲入榫,使杯和手連在一起,杯身通高30.5厘米,杯身通體飾滿饕餮紋等花紋,饕餮紋的眉、眼、鼻均鑲有綠松石,中下部雕刻有三組變形夔紋,眼用綠松石鑲嵌,上部有用綠松石鑲的細帶紋一圈,下部有三圈,下腰部有一圈,手的兩面上部雕成鳥形,鉤喙短冠,眼為綠松石鑲嵌,背中部雕一獸面,下有一突出的獸頭,上豎雙耳,用綠松石鑲著獸的眼、眉、口、杯身通體飾滿花紋,紋飾分為四段。

      該杯是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時出土的,該墓出土象牙杯三件,其中兩件鑲有綠松石,此杯是其中一件,器身的紋飾雕刻結構十分巧妙,再鑲嵌上綠松石更加引人注目,它顯示了古代匠人的工藝才能,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史增添了新的光輝。

      虎紋石磬

      1950年,考古學家對殷墟武官村大墓進行考古發掘,一件看似并不起眼的石頭引起了考古專家們的注意。這塊石頭呈片狀,長84厘米,寬42厘米,厚僅為2.5厘米。薄薄的石片表面雕刻有一只老虎,這只老虎怒目圓睜,虎尾上揚,虎口擴張,尖尖的獠牙清晰可辨,老虎的身軀呈匍匐狀,做出猛虎撲食的架勢。經專家辨認,這塊薄薄的石片正是殷商時期所使用的重要樂器石磬。磬是一種由石頭制成的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是古代先民在生產勞動中所創造出來的樂器。這只石磬表面雕刻的虎型紋造型優美,刀法純熟,線條流暢,專家稱之為虎紋石磬。

      按照使用場所和演奏方式的不同,磬可以分為特磬和編磬兩種?;⒓y石磬為特磬,是單個大磬,也是古代人們祭祀天地和祖先時演奏的樂器。在商代,祭天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活動,在盛大的祭祀典禮中,樂舞宏大莊重,而給樂舞助陣的樂器在形式和功能上也要有相應的莊重感。正如這件虎紋石磬,表面以細雙線刻畫伏虎圖案,瞪目張牙的虎形與長度近一米的器形渾然融為一體,讓人們對古代先人敲擊石磬、眾人舞蹈祭祀的宏大場景浮想聯翩。

      中國古人對制作石磬的石料精挑細選,最終發現了最適合制作磬的石材--靈璧石。安徽宿州市自古盛產靈璧石,因其本身密度的不同,所以靈璧石可以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⒓y石磬磨制細膩,紋飾清晰,音色純美,正是殷商時期的先民用靈璧石所創造出來的石磬杰作。

      牛尊

      2001年1月在殷墟花園莊東地發掘的54號墓。是殷墟發現第三座保存完整、面積較大、出土文物豐富的高級貴族墓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牛尊。

      “牛尊”,又名犧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出現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由于出現的時間不長,數量也不多,所以非常珍貴。

      這件牛尊通長40cm 帶蓋高22.5cm 腰圍52.5cm 重7.1kg。整體呈體態健壯、形象非常逼真的水牛,牛頭前伸,頭頂有一對向后彎曲的扁三菱狀大角,嘴微微張開,面額下凹,目字形眼,眼球上凸,兩耳外展,頭上有扁三棱狀。牛的背部微微下凹,牛背上有一長方形蓋,蓋中部有一半環形小鈕,蓋與器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結合的非常巧妙,牛腹豐肥,腹下有思條壯實粗短的腿,組末端顯蹄瓣,足后部有突起的小趾,牛臀部呈弧線狀外鼓,臀后部有一下垂的短尾,整件器物的外表碧綠,栩栩如生。

      牛尊的最大特點,還是表面的紋飾。牛眼兩側各飾一小虎紋,卷云紋角,通體飾有鱗狀紋,牛的下頜兩側各飾有一魚紋,雙耳下飾小鳥紋,牛頸上部飾饕餮紋,腹部兩側飾虎紋,虎頭向下,對著前蹄,在牛尾的左右兩側,各有一s型的直立夔紋。與牛身扣合的蓋鈕頂部飾菱形紋,牛足的兩端飾有饕餮紋?!芭W稹币运毺氐镊攘ξ慌鷣碜允澜绺鞯貐⒂^的賓朋。

      在殷人觀念中,體格健壯,有一雙彎曲而有力的大角的水牛更具靈性,所以讓他充當人與神溝通的媒介,擔負通天地神獸的重要角色,主要用于祭祀。同時牛尊的器身滿飾動物紋,在商周時代的神話和美術中,動物或動物紋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祭祀中被視作神奇力量,扮演溝通天地的助手。

      這件商晚期的“牛尊”集鑄造、設計、雕刻藝術于一身。既是精美的藝術品又是生活中的實用品,承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精品。

      婦好銅鏡

      鏡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居用品,即是實用品又是裝飾品。人類使用鏡子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古代人類最初是從河池水中看到自己的形象的,因此曾有過以水為鏡的階段。在江河池水中看像受大自然條件限制,刮風,下雨時水面不平,或是水流渾濁就看不清楚了。于是從生活經驗中發展到用器皿盛水照像,這就是“水鏡”.

      最早的用陶盆盛水來看自己的形象,我國西安的半坡村出土的原始社會的文物中,就有盛水的陶器。后來有了銅盆,又用銅盆盛水,利用“水鏡”只能俯看形象,不能抬頭到了青銅時代,由于銅面反光,人們便用銅鏡照像。

      中國的青銅鏡最早出現在大約四千年前的喬家文化遺址。

      3300前的安陽殷墟遺址中,同樣也出土的一面非常精美的商代銅鏡,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內出土了一個直徑11.8厘米,邊厚0.2厘米的圓形銅鏡,照面的一面磨光發亮,背面鑄有葉脈紋,弓形紐,鏡背飾凸玄紋三周。一周素面,二周四出雙平行線分為四區,每區有片樹葉紋相對兩區紋飾相同。外側整齊排列乳釘紋一周。此鏡是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的銅鏡之一。

      到了戰國時制作輕薄精巧的花紋,多做幾何圖形或動物形圖案。東漢中期到魏晉時,出現浮雕的神獸和畫像鏡很精美。唐代多于人物,花草,清代以后逐漸為玻璃鏡所代替。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鏡子的發展不僅是社會的工業進步,同樣也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提高。

      偶方彝

      偶方彝是一件青銅酒器,它高60厘米,長8.82厘米,重71公斤,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說起青銅,它是人們最早廣泛使用的金屬,將銅、錫、鉛科學混合非常貴重。所以最初只有武器及祭禮用具才能使用青銅。方彝一般為青銅所鑄,是古代祭祀中常用的禮器,一般只有身份顯赫的貴族才有權力擁有,而且件件精美,造型獨特。它一般腹部為方形,或者微鼓、方足、周身都有花紋,方口、頂有一方蓋,它與其它青銅器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這頂部的方蓋。方蓋的形狀很像是當時四面斜坡的屋頂,非常獨特。但是所飾饕餮紋都是反著的,是錯誤嗎?其實當商人想要取出方彝中的酒,將蓋子打開放在桌上,花紋不就是正的。這使我們看出商人心思的細膩和巧妙。

      目前所發現的方彝多為單個,國寶偶方彝更為獨特,看上去就像兩件方彝聯成一體,結合而成,郭沫若老先生見到它時非常高興,將它命名為“偶方彝”。這件偶方彝的口呈長方形,稍內斂,體腔中空,長方形的底部同其它方彝一樣也是長方形圓足,并且有一處獨特設計:在它兩側邊緣的口沿各有7個槽,而且這些槽是專為放置盛酒的斗而設立的,可謂獨具匠心。偶方彝的紋飾也十分獨特精美,在偶方彝兩側的附耳上鑄有象頭,象頭大耳長鼻。在偶方彝口下中部鑄有立體獸頭,兩側飾有鳥紋,腹部飾有一饕餮紋。饕餮紋是商代的一種青銅紋飾,古代傳說是貪吃的龍,而且怪異猙獰。添以夔龍紋,圈足飾夔龍兩組。而狀似屋頂的蓋子左右兩側各有一方形立柱,蓋面中部有一突起的鸮面,兩側飾有鳥紋,整個偶方彝給人以莊嚴華麗的感覺,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我們從這件偶方彝上也可以看到商朝青銅鑄造工藝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那么這件造型罕見,紋飾精美的青銅器的主人是誰呢?

      1976年,一個考古發現震驚全國。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了一座豎井型墓葬,面積雖然不大,但保存完整,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青銅器、玉器、骨器、寶石器等1928件,其中出土青銅器468件,以武器和造型別致的禮器為主。偶方彝就是其中一件。在上面清楚的鑄有它主人的名字“婦好”,她就是甲骨文中記載的商朝第二十三位國王武丁的妻子,并且是我國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女將軍,曾參與祭祀,立有戰功,能文能武。在她去世后,偶方彝作為重要的禮器被放在了墓葬的最底層?,F在存放在北京國家博物館,正向世界人民展示著中國先人的智慧。

      婦好鴞尊

      尊,是一種形體高而大的古代盛酒器,早期的酒尊為陶制,到了商代,青銅質地的酒尊開始出現,并流行于世。作為容酒器的尊,從形狀上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鳥獸尊三類。鳥獸尊因造型具有雕塑特點,身兼實用、美觀兩職,故備受人們青睞。

      仿照鸮鳥的形象所制成的青銅酒尊在商代晚期極為盛行。鸮,俗稱“貓頭鷹”。鸮鳥,以其特殊的外表及獨有的生活習性在商代人眼中充滿了神秘感,久而久之將這種神秘感轉化成一種神圣的宗教情感,成為他們頂禮膜拜的對象之一。

      婦好鸮尊通高46厘米,重16.7公斤。內壁鑄有“婦好”二字的銘文。整體造型采用了擬人化的表現手法:以鸮作生活原型,寬喙高冠,圓眼豎耳,頭部略揚,挺胸直立,雙翅斂羽,兩足粗壯有力,同垂地的寬尾構成一個平面,給人沉穩之感。鸮首后部有一呈半圓形的蓋子,蓋子的前端站立著一只小的鸮鳥,小鸮鳥后面還跟隨著一只小的夔龍。在鸮尊的頸部還出現了一只彎曲變形的鸮鳥,巧妙地構成了把手,使整件器物集完美藝術和實用為一身,渾然天成。鸮尊的噱部和胸部的紋飾為蟬紋,頸部兩側裝飾了夔龍紋,在兩邊的翅膀上對稱裝飾了盤繞的蛇紋,在尾部還出現了一只展翅欲飛的鸮鳥紋樣,整個銅尊的花紋布局可以說是平面線條和立體紋飾的精妙結合。在通高僅有46厘米的鸮尊之上,布滿了饕餮紋,云雷紋,羽紋,蛇紋,蟬紋,夔龍紋等八種紋樣,每一種紋飾既可以獨立表現,也可以相互勾連纏繞,將這個神秘的夜的使者裝扮的更加肅穆凝重,同時也透露出幾分稚氣可掬,天真活潑的藝術氣息。

      古人在制作鸮尊的時候,不是為了實用,也不是追求“為藝術而藝術”,而是把鸮作為崇拜的對象,是意志和精神的寄托。從婦好鸮尊那毫不掩飾的威懾和怪異夸張的立體造型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人類童年時期純真而高尚的審美觀念。它體現了商代青銅藝術特有的莊嚴獰厲的美,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婦好跪坐玉人

      高7厘米,1976年殷墟婦好墓出土,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這件圓雕玉人,是婦好墓中所有裝飾品中最精美的一件。玉料為和田玉,呈表色,通體有黃褐色的浸痕。玉人雙手撫膝跪坐,頭梳長辮盤于頂,頭上戴箍形束發器,接連前額上方卷筒狀裝飾,像一個平頂冠。

      人的面龐狹長,細眉大眼,寬鼻小口,方形小耳,表情肅穆,身穿交領長袍,下緣長至足踝,衣袖窄長至腕,腰束寬帶,腹前懸長條“蔽膝”,兩肩飾臣字形動物紋,右腿飾S形蛇紋,背后有一卷云狀分叉裝飾物,氣度雍容。

      跪坐玉人是殷商造型藝術的代表作,它以豐富的想像和細膩的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傳神地表現了人物的狀貌,玉人身體、衣飾、發型的雕琢一絲不茍,近乎寫實,是了解當時衣飾的最珍貴的資料,當為玉器中的絕品。

      亞址銅方尊

      現藏于殷墟博物館的“亞址”銅方尊,1990年出土于安陽殷墟郭家莊M160墓中,器型莊重大方,為殷商晚期大口折肩尊之經典之作。器物高43.9cm,重21.4kg,內底中部鑄有“亞址”二字,其方口外侈,束頸,斜肩,平底,高圈足外撇。器體共有八組扉棱,口沿處扉棱伸出口沿外近3厘米,氣勢頗為壯觀??谙嘛椧粚Φ官缃度~紋。腹及圈足四面為分解式的大饕餮紋。饕餮眼呈圓角方形,有長條形瞳孔,目上有眉,大張其口,云狀大耳以扉楞作鼻梁。肩部及腹部、圈足的饕餮紋之上有一夔紋帶。方尊肩部四角及四邊中部,各有四個圓釘頭,其上分別套有象頭和鹿頭形飾件。象頭長鼻圓眼,象牙高挺;鹿頭生有大角,似手掌,五指張開。這八個獸頭皆為單獨鑄造出來,被安放在釘頭上,獸頭是活動的,可以隨時取下,這種利用榫卯結構鑄造的方法在商代銅器中極為罕見。

      此件方尊,與傳世的清宮舊藏——“亞酗”方尊、“亞醜”方尊和“亞醜者(女司)”方尊的形制、紋飾和大小基本相同,特別是與后者,連重量都完全相同。成組的“亞醜”器多出土在山東青州益都蘇埠屯大型商墓中,青州在商代原屬東夷薄姑氏所統,可以想見殷墟M160墓的墓主與當時的東夷薄姑氏族之間存有某種特殊關系,亦是商文化在當時分布于山東半島的又一例證。

      其他銅器

      其他玉器

      石器

      陶器欣賞

      其他

      此博物館建議有條件的朋友一定前往,對于了解商周器物的完整性、整體性和北方物件地域特征有非常豐富的物件參考和學習信息。

      〔交通指引〕: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于安陽市西北郊小屯村殷墟路北端,距安陽市中心5公里,游客可通過二種方式到達。

      汽車〕:自駕車沿京珠高速公路安陽北出口站下道(全程約180公里),沿人民大道至第五人民醫院右轉即到。(車程約8公里20分鐘)。

      〔公交〕:1、6、15、18、39、41路,殷墟站下車步行5分鐘即到。

      火車〕:安陽站下,在文化宮乘1路公交車殷墟站下,右轉步行5分鐘即到。

      票 價:90元/人

      講解費:80-120元

      開放時間:8:00——18:30(4月—9月)

      8:00——17:30(10月—3月)

      電 話:0372—3932171/3161009

      傳 真:0372—3161009

      網 址:www.ayyx.com

      地 址:安陽市殷墟路北段

      一周一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高清圖片?博物館標準參照物資料庫必備?歡迎分享、關注) 安寧市博物館圖片

      名稱: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地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金鳳區人民廣場東街6號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

      建立時間:1934年創立

      寧夏博物館一般指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總建筑面積30258平方米,其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寧夏地質博物館籌備處,1973年正式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2006年11月,總投資2.28億元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新館破土動工,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根據2016年1月該館官網顯示,寧夏博物館館藏文物近4萬件,有國家一級文物159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0余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門、鎏金銅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鑒定確認為國寶級文物。

      陳列展覽

      通史展覽

      塞北江南

      塞北江南展廳位于寧夏博物館二樓南側,展出面積4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元、明、清三代寧夏的歷史風貌。西夏末期連年征戰,寧夏地區生產衰敗,社會動蕩,農業荒蕪,成為一片廢墟;忽必烈建元之后,吸取先進的中原經濟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寧夏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回族形成;明清兩代,全國大一統,地區社會穩定,回族進一步發展壯大。該展覽通過對這一歷史時期寧夏社會經濟與歷史文化的展示,表現出昔日“塞上江南”的歷史風貌。

      大夏尋蹤

      大夏尋蹤展廳位于寧夏博物館二樓,展覽集中了西夏故地寧夏回族自治區自建國以來考古發掘的西夏文物精品三百余件,其中包括從素有“東方金字塔”美譽的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銅牛等國寶級文物和國家一級文物數十件。旨在從西夏文字、西夏鑄造、西夏瓷器、西夏佛教、西夏建筑等五個方面,全面、真實地揭示西夏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當今西夏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從而展示中華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絲路重鎮

      絲路重鎮展廳位于寧夏博物館二樓,該展覽的宗旨意在展示從北朝至隋唐時期,位于絲綢之路孔道上的兩個重鎮——固原、靈州地區考古發掘出土的頗具中西文化交流印記的遺跡、遺物,從而揭示出寧夏在絲綢之路上曾有過的輝煌與重要地位。北朝至隋唐是中國與周邊甚至遙遠國家交往最為頻繁的時期,大量其他民族流寓中國,而寧夏處于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絲綢之路孔道。

      農牧家園

      農牧家園展廳在寧夏博物館二樓,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草原牧歌”,第二部分為“秦關漢月”;主要表現寧夏地區自西周、春秋戰國至秦漢的歷史發展進程;通過144件套文物展品,盡可能為觀眾勾勒出這一時期文明進程的輪廓。第一部分側重于表現寧夏南部戎族青銅文化的特點,展示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銅牌飾、銅帶飾等;第二部分側重于表現寧夏北部農業的開發和水利設施的建設,展示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相關文物,以陶器和青銅器等為主。

      文明曙光

      文明曙光展廳位于寧夏博物館二樓東北角,該展覽以場景復原、實物展示、多媒體互動等多種展示方式再現寧夏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各個文化現象和重要發掘。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黃河上游、黃土高原西北邊緣,正當東西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和要沖,遠在石器時代這里就產生了原始文明,北部黃河沿岸有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及新石器時代的“細石器文化”遺址,南部固原地區“馬家窯文化”、“菜園文化”和“齊家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朔色長天

      朔色長天展廳在寧夏博物館二樓,展覽共分五篇:《文明曙光》、《農牧家園》、《絲路重鎮》、《大夏尋蹤》、《塞北江南》,用豐富的文物語言敘述了寧夏三萬年來各民族所創造的燦爛文化,展覽擷取歷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明之花,如寧夏獨特的新石器時期之菜園文化陶器、戰國至漢代的透雕青銅牌飾、北周柱國大將軍李賢墓之彩繪陶俑、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銅牛和大石馬、清代官窯瓷器精品等,展出文物數量豐富:共計1083件,其中一級文物114件。

      專題展覽

      回鄉漫步

      回鄉漫步展廳位于寧夏博物館三樓東南側,展出面積1000—1200平方米,該廳主要是借助新穎多樣的展陳手段,通過文物、照片、文字、模型等展品表現出寧夏回族在宗教、生活、文化各個方面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格?;刈逵兄凭玫臍v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自唐代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到元代回回民族形成,歷經各個歷史時期至今,回族與寧夏這塊土地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寧夏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域,也是唯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域。

      紅旗漫卷

      紅旗漫卷展廳位于寧夏博物館二樓西側,展出面積2200—26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革命前輩在寧夏留下的珍貴革命、歷史文物。陳列面向部隊、機關、大、中專院校、廠礦企業、廣大人民群眾,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該廳從寧夏早期革命活動、紅軍長征、西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方面詳細介紹寧夏的革命史。

      石刻史書

      石刻史書展廳位于寧夏博物館一樓西側,內容主要分三大部分:序——最初的家園、巖畫——留刻在石頭上的生命印跡、保護研究——我們正在做和還需要做的。通過大量實物、拓片、圖片等將巖畫豐富的信息傳達給游者,其中展出的巖畫實物約150塊,拓片約300幅,照片約150幅,游牧民族文物若干,復制品若干。該展廳把寧夏巖畫放到世界巖畫的大環境范圍中展示比較,努力尋求文化的共性,并且不回避巖畫中內容研究的不確定因素。

      輝煌塞上

      輝煌塞上展廳位于寧夏博物館一樓東側,主要是展出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年取得的輝煌成就,整個展覽內容大約使用150×200平方厘米圖板約500塊,照片約600—800幅等,展陳內容涉及工、農、商、文、衛、教、體、旅、交通和城市建設等十個方面。展覽主要是以照片、圖表、模型、實物為主,力爭使展覽整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表現視角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又不缺乏獨特性。

      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國宴奇石大餐展廳位于寧夏博物館三樓西北角,主要展出全國名石千余塊,以滿漢全席的形式展出,根據奇石的色、形、紋制作的“奇石豪宴”,“蒸煮煎炒”式樣齊全,有“烤全羊”、“烤乳豬”、“紅燒肉”、“魚段”、“餃子”、“果盆”等,葷素齊備,白肥紅瘦,其鮮艷的色澤、與原物擁有幾乎毫無二致的質感。

      臨時展覽

      五彩華章

      五彩華章展廳位于寧夏博物館三樓西側,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館藏的歷代瓷器精品。瓷器是中國古代偉大發明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脊刨Y料表明,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商代就成功燒造了“原始瓷器”,經過春秋、戰國、秦漢的發展,到了東漢“青瓷”終于燒制成功了。中國瓷器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聲望,被稱為瓷器的故鄉;該展覽就是要通過展示寧夏回族自治區收藏的各個時代的瓷器來表現我國人民對人類物質文明所做的貢獻,以此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

      方圓史話

      方圓史話展廳位于寧夏博物館三樓西側,主要展出中國錢幣。該廳展陳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展品陳列一千件左右。中國錢幣展以中國歷史發展為主線,通過大量的實物,結合文字、圖片及相應的設計制作來進行內容展開。做為一個專題性文物展覽,“中國錢幣展”旨在比較全面地展示中國錢幣源遠流長的發展史及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同時,起到宣傳和普及錢幣知識,利于錢幣收藏與鑒賞的積極作用。

      筆墨春秋

      筆墨春秋展廳位于寧夏博物館三樓西南側,主要是展出館藏的歷代書畫精品。該廳面積900平方米左右,共展出200幅左右字畫作品。筆墨春秋展廳展出的目的旨在通過館藏字畫的展示,使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優秀的古代、近現代文化遺產,了解中國書畫藝術的博大精深、絢麗多彩,以及不同時期的書法、繪畫風格及特點,更進一步的加深人們對書畫知識的認識。

      館藏文物

      根據2016年1月該館官網顯示,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館藏文物近4萬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0余件,經鑒定確認的國家一級文物159件。胡旋舞石刻墓門、鎏金銅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鑒定確認為國寶級文物,賀蘭山巖畫、紅軍西征和陜甘寧邊區時期的革命文物也很有代表性;該館一、二、三層所陳列的通史篇、專題篇和臨展篇三大版塊十二個展覽,互為補充,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寧夏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館藏精品

      歷史器物 

      西夏竹雕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7.5寬2.7厚0.3

      完殘情況:右邊緣斷開,畫面僅存局部

      出土地點:1975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6號陵

      竹雕通體呈長方形,細淺陰刻,左邊上端有一圓孔,右端已殘。竹雕中所描繪的情景應為當時中原人民的生活場景:有庭院、松樹、假山、窗戶、花卉和人物。其中兩位男子,頭扎發髻,身著寬袖長衫,腰間系帶,一人正輕手輕腳捕捉草叢中的蟲鳥;另一人靜立在屋檐下旁觀,其形象逼真,布局適宜,造型美觀。

      琉璃花紋方磚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33寬34厚5.5

      完殘情況:邊緣及底座有微殘

      出土地點:1974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6號陵獻殿遺址

      收藏單位:寧夏博物館

      磚為正方形,陶胎,表層施綠色琉璃釉,釉面已磨損。四周有一寬2.5厘米的邊框,中間飾有石榴花蔓草卷葉紋,是西夏時期一件極為珍貴的琉璃建筑材料。唐以后,地磚紋樣一改往昔以動物為主要題材的傳統,用植物紋裝飾。在西夏陵區出土的文物中,花草紋飾的方磚多有發現,其中尤以3號陵碑亭出土的品種和數量最多,花卉圖案多達8種以上,大都以蓮花、忍冬和水草枝葉為題材。圖案有的模印在器物正面;有的在側面;有的正側面皆有。除側面的忍冬紋外,其余多為中心對稱或軸對稱圖案。

      彩繪泥塑羅漢像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①高63.5正面寬42.4側面寬31

      完殘情況:①雙手殘缺②③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羅漢圓頂光頭,粗眉細眼,眼珠烏亮,眼角稍翹,鼻梁高直。結痂趺坐,身著交領袈裟,腰部束帶,外穿右袒大衣。袈裟用黑色襯底,上繪白色團花;大衣用黑色繪出格子圖案,領邊和方格圖案內刻畫繁密的花卉紋,紋飾上貼有金箔,但多已脫落。此像體態豐滿,神態怡然,形神兼備;紋飾線條流暢,技法運用純熟。

      鎏金銅牛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長120寬38高45重188千克

      完殘情況:表面鎏金多為脫落

      出土地點:1977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M177

      這件青銅鑄造的牛屈駛而臥,體態健壯,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個體碩大。銅牛中空,外表通體婆金。制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姿金等工藝集于一體,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如此精美"牛造型"工藝品,說明了牛在西夏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黑釉剔刻牡丹花經瓶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殘高38.8口徑7.5腹徑19.5底徑1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靈武磁窯堡

      這種經瓶圓崗深腹,肩部有一澀圈,釉色光潤明亮,腹部裝飾開光剔刻牡丹伎葉紋,形成白地黑花的效果。開光兩側刻劃花葉和密集的弧線紋作為底紋,起到了局部裝飾的作用。

      西夏經瓶,多為剔刻花紋飾,施釉均不到底,制作精良。造型特點為小口,束頸,豐肩,腹部修長下收,暗圈足。牡丹花是西夏瓷器中最常見的紋飾,在西夏的扁壺、罐、瓶、盤和盆等器物上大量使用,體現了西夏人對牡丹花的喜愛。

      嵌松石銀菊花飾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長4寬2.8重2.7

      完殘情況:殘,周邊少一菊花

      出土地點:1975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6號陵

      這件銀質橢圓菊花形飾件,表面鎏金,中間花蕊處鑲嵌有一顆綠松石,花心周圍有連珠及卷草紋裝飾。該器物為西夏人的帽飾,做工精細,反映了西夏金銀器制造己經有鍛、壓、鑲嵌、鎏金、拋光等多方面"技術。

      彩繪木雕花瓶、絹花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①通高49瓶高19.3腹徑7.5底徑8

      完殘情況:基本完整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賀蘭拜寺口雙塔

      該器物由花瓶和花束兩部分組成?;ㄆ繛樵煨?、裝飾基本相同的一對。瓶、座連休,上部為瓶,下部為座。瓶敞口圓唇,呈喇叭形,頸部細長,腹部鼓圓。座上部為一圓盤,下部為覆缽形。底部有圈足。通休以紅色襯底,頸部貼金箔,腹部施金色牡丹花紋,底部以金線勾勒出蓮瓣輪廓,腹與底座間的相輪邊沿貼金后再用紅、綠色彩繪。

      同時出土花兩束,分別插于瓶中。兩束花各由一根用包裹麻紙的鐵絲作主干和若干分支,以及用絹紗制作的花朵矛口綠葉組成。其中一束花朵采用紅、白兩色,紅花又用白色龍骨鑲邊。另一束的花朵采用紫花瓣、藍花蕊。色澤艷麗,花姿優美。

      彩繪絹質《塔龕千佛圖》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通長244寬86畫面長123寬82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畫面中心繪一坐佛,身著朱紅袈裟,施降魔印,結跏趺坐,有頭光、背光、身光。身光靠背上繪有摩竭魚和怪獸,像的上方繪一座覆缽式塔。坐佛周圍劃分成三十五個長方形小塔龕,塔剎有相輪傘蓋、寶頂,并有背光。每個塔龕內繪一尊結跏趺坐佛像,身披朱紅袈裟,面部與身體外露部分為黃色,手印有降魔、說法、禪定、轉法輪幾種,皆有頭光、背光、身光,每尊坐佛頂上亦繪一座覆缽式塔。整個畫面色澤深沉,以紅、黃、藍為主,并有描金。

      《上樂金剛唐卡

      時代:西夏

      質地:書畫

      尺寸重量:通長85.5軸寬53.2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賀蘭縣拜寺口雙塔

      畫面分上、中、下三部分。中間部分繪上樂金剛雙身像,金剛全身裸露,頭戴五釉摟冠,面部和身軀呈藍色,面有三日,直鼻大耳,雙臂擁抱明姐,左手握金剛鈴,右手持金剛柞,雙腿弓立,雙腳各踩一仰伏狀魔。金剛身桂五十個釉摟,胯下環繞虎皮,佩戴項圈、臂圳、手錫、腳錫和披巾等飾件,身后有頭光。明姐全身裸露,面部和男軀呈紅色,面向金剛,左臂摟抱金剛脖頸,左腿與主尊右腿相并,右腿盤繞主尊腰際,明姐頭亦戴五釉摟冠,頸部佩戴釉摟串珠,飾櫻咯、臂訓和腕錫,右手上舉執雙叉勾刀。仰伏兩魔下面為仰覆蓮花臺。金剛身后有紅色半圓形身光,內圈繪金色火焰紋,外圈以淺藍色襯底,繪有佛木生故亭人物及鹿、玉兔和花草圖案。

      上部,橫置五個小盒,盒內各繪有一尊勝樂金剛雙男像,五尊雙男像的造型、衣冠與主尊基木相同,僅色譯不同,從左至右依次為藍、黃、趴紅、綠色。

      下部亦置五小盒。中間三個小盒內各繪一尊護法金剛,皆全身裸體,面部與身呈藍色,長有三日,男休矮壯,右臂皆上舉,從左至右,三金剛分別握金剛柞、劍、勾刀,皆頭戴冠,飾有金色項圈、臂訓和手錫,披巾繞男。叫間與左側金剛胯系虎皮帶,右側金剛身掛釉摟串珠。三金剛背后常有紅色身光。左右兩側小框內各繪師祖像一尊,結脅跌坐于蓮座上。左側祖師無帽,面相豐滴,五官端正,咯帶微笑,著紅色描金右袒架粱;右側祖師頭戴毗盧帽,面目清瘤,唇上描有兩撇八字胡,下頻長有絡腮胡須,身著交領架粱,外披黃色大衣。兩祖師像皆有頭光、背光矛口身光,但采用不同顏色,頭光白色,背光綠色,身光紅色。有人從畫風布局和畫中祖師服飾推測,應是藏傳佛教噶舉派大師的作品。

      草書佛經長卷

      時代:西夏

      質地:書畫

      尺寸重量:縱16總幅寬574

      完殘情況:殘

      出土地點:1991年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

      這幅長卷由九張白麻紙連接而成,有的字騎在兩張紙接縫處·這表明是先將紙粘貼在一起·然后書寫"。全篇草書·很難辯認·但字體筆法流暢·書寫隨意。整篇文字層次分明·段落請晰。全卷總計三百二十四行,約七千三百多字·是現知最長的卷式西夏文文書·也是西夏文草書書法的佳作。

      西夏文草書與漢文草書的書寫規律相似·其筆勢飛動雄健·有漢字草書¨簡而動"、"流而暢。的特點。點畫l同每以牽絲映帶,“借上字之末,而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意兼包"。撩筆下筆重,能看出其中章草的意味和特點。"西夏犬草書用筆及分行布白的章法來著·的確有氣韻生動的鮮明特點和粗擴豪放的強烈個性。它是研究西夏文字及其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據卷未記載·該長卷為黨項酩布氏所有?! ?/p>

      大方廣佛華嚴經》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31.7寬12厚1.9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捐贈

      元代初期版本,經折裝,上下單欄框,木活字印刷(前三行的經名和題款為雕版印刷,第一行的卷數為活字印刷)。西夏文楷書,文字工整秀麗,油墨均勻干凈。該佛經通體呈長方形,封面為黃色,上下邊緣有修復的痕跡。它是研究西夏文字、佛經及木活字印刷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石狗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54.5寬21.4高40.3

      完殘情況:底座兩側殘缺

      出土地點:1975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M78

      這件砂巖圓雕石狗,四肢跪臥,頭微抬,神態乖巧,線條簡練概括,為西夏時期的雕刻精品。

      石馬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130寬38高70重355千克

      完殘情況:一耳修復完整,底座前部有裂縫,整體基本完

      出土地點:1977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M177

      石馬為砂巖圓雕,四肢屈膝跪臥,馬頭稍垂,頸部呈彎曲狀,瞪目立耳,馬鬃整齊流暢地披散在脖子上,身體肥壯渾圓,比例勻稱,線條簡潔凝練,姿態雄健,雕刻手法十分細膩,生動地再現了西夏馬的現象,不失為西夏石雕藝術的精品。西夏石雕大體上有陵墓石雕、碑刻、石刻塔和摩崖造像等,其藝術特征渾厚樸實、飽滿豐腴、雄健奔放、堅實粗獷。

      琉璃鴟吻

      時代:西夏

      質地:陶瓷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寧夏銀川西夏陵區

      收藏單位:現藏國家博物館

      鴟吻是屋頂正脊兩端的裝飾物,正面相對而立。這件綠釉鴟吻為龍首魚尾造型,遍飾磷紋。因其形體碩大可推測它所在宮殿的宏大。

      雕龍石欄柱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殘高123寬33

      完殘情況:殘損嚴重

      出土地點:1974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

      灰白色砂石質。通體分為三部分,柱頭、柱身、柱座。柱頭,殘存下半部,為一束腰蓮花座,座上蹲獅僅存一足。柱身,與柱頭連為一體,三面雕刻有纏柱的云龍浮雕圖案,二龍戲珠,云氣繚繞,造型生動,栩栩如生。柱身另一面平素無紋,上下各有一長6.5厘米、寬5.5厘米的長方形榫孔,可與橫欄套合。柱身下端平腳,柱座已不存在。系一件西夏建筑構件中十分珍貴的石雕藝術品。

      石螭首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64寬23高25

      完殘情況:基本完整下唇有一處殘缺

      出土地點:1974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6號陵

      紅沙石質,通體呈長方形,分前后兩部分:前端為螭首,用螺旋紋飾表現上唇卷曲的形狀。螭口銜珠,眉骨突出,雙目圓睜,頸部有一圈鬃毛,兩角用浮雕手法刻出,神態威猛,氣勢非凡,后端為楔形榫頭,可套嵌在建筑物上。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68寬65高62

      完殘情況:完整

      出土地點:1974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6號陵

      圓雕,白砂石質,近似正方體。為男性人像,面部渾圓,顴骨高突,粗眉上翹,雙目圓睜且外凸,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顎置于胸前。裸體,腹有肚兜,肩與頭齊,肘部后屈,雙手撐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頂左上角陰刻西夏文三行,計15個字。第一行4字漢譯為“小蟲曠負”;第二行4字漢譯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漢譯為“瞻行通雕寫流行”。背部陰刻漢文一行6字“砌壘匠高世昌”,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雕像以夸張的手法表現了負重者的神態,反映出西夏時期石雕藝術的獨特風格。迄今在西夏陵區多座帝陵的碑亭遺址中,已出土這類支座11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彩繪泥塑佛面像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高21.5面寬18.8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面向方圓,雙眉隆起,眉間有白毫,雙眼細長,眼珠烏亮,為黑色釉料制成。有淚痕,系高溫下眼珠釉料化滴流出所致。直鼻大嘴,唇上墨繪八字胡須,下頜上墨繪日、月、云紋飾,面部裝飾白粉。佛像豐頤秀目,莊重慈祥,繪畫技法嫻熟,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彩繪泥塑力士面像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高13面寬12.5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塑像右額稍殘。力士頭發卷曲,瞪目,面部肌肉隆凸有力,作威怒目。雙眉緊鎖,雙目圓突,直鼻大嘴,怒容滿面,表情威猛。色彩以黃、黑為主,線條粗獷,技法純熟。面像運用寫實與藝術夸張相結合的手法,塑造出力士的威嚴形象,既保留有濃厚的唐宋遺風,又體現了西夏粗獷奔放的民族精神。

      彩繪泥塑佛頭像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高36正面寬24.2側面寬24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賀蘭縣宏佛塔天宮中曾出土六尊西夏泥塑佛頭殘像,造型完好者僅兩尊。佛像頭頂為螺髻,中間有一白色肉瘤,面相方頤,雙眉隆起,眉間有白毫,眼珠烏亮,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瞼上有黑色淚痕,系高溫下眼珠釉料化滴流出所致。佛鼻梁高直,厚唇上用墨線繪出八字胡須,下頜用墨線繪日、月、云狀紋飾。塑像月牙形眉毛,深目,與額頭連成直線的高鼻,使佛像面部表情顯得平淡、冷靜。半閉雙眼,流露出沉思內省的神態。恬靜而莊重,具有犍陀羅造像藝術的古樸風格。豐腮、下巴圓潤、眉如彎月、嘴唇短厚、圓而近方的臉型特征,是以當時人們公認的典型面相標準而塑造的,富有唐代造像遺風。

      《上師圖》唐卡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通長135軸寬94.5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賀蘭縣拜寺口雙塔

      畫用深綠色綢緞裝裱。頂端裝竹質扁細軸,外裹綠色綢緞,軸桿上掛三條黃色幡帶,上飾花卉圖案。底端裝

      藏傳佛教對西夏晚期佛教發展有深刻的影響,敦煌、安西、黑水城及興慶府周圍都發現了大量藏密題材的作品?!逗陧^靼事略》記載:“西夏國俗,自其主以下皆敬國師,凡有女子,必先以薦國師,而后敢適人”元人馬祖常亦有詩曰:“賀蘭山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茜根染衣光如霞,卻召瞿曇作夫婿?!蔽飨拿癖娭羞@些深受密教影響的行為,正是藏傳佛教盛行于西夏后期的歷史見證。

      彩繪絹質《阿彌陀佛坐像圖》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縱48.5厘米橫31.7厘米

      完殘情況:殘

      出土地點: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畫面上的坐佛飾低螺髻,面相方圓,長眉細目,嘴角上翹,略露笑意。五官用墨線勾勒,面部以淺紅色暈染。佛身著朱紅色交領袈裟,手印不清,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其后有橢圓形項光、背光和身光,蓮花座下為束腰須彌臺,臺上繪紅、綠色花紋。該畫人物造型與藏傳佛教密宗藝術中的同類形象十分相似,它的創作顯然受到后者的影響。

      彩繪絹質《護法力士圖》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通長180寬66畫面長83.2寬52.8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畫面上繪一護法力士,頭戴冠,冠頂上又出一法像,長髯后揚,突眉怒目咧嘴,肩披紅色云肩,腰束長帶,右手握長把三股叉法器,左手于胸前托一物,雙腿直立,身上裝飾金色耳環、腕釧。畫面主要用紅、黃、藍色,設色濃麗,對比強烈,線條流暢有力。畫面右上角有一長方形榜題,其上墨書四個漢字,似為“□皇真君”。

      此畫屬中原風格,畫面飽滿卻并不復雜,疏朗有致,動感流于其中。人物造型屬于漢族傳統的現象和模式,繪畫形式主要是運用線描手法,線條流暢、圓潤,色彩清淡簡約,藝術表現形式與唐宋一脈相承。

      彩繪絹質《財神圖》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通長148.5寬57.2畫面長121寬6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財神坐于須彌臺上的蓮花座內,頭戴珠飾寶冠,面相豐腴,杏眼圓睜,上身裸露,下著紅色短裙,左手抱一只大貓鼬,鼬嘴里含著寶珠,象征財寶。左腿盤臥,右腿彎曲向下;右腳踏一白色海螺,象征能入海取寶。周身佩戴項圈、瓔珞、臂串、腕釧等飾件,其后有圓形項光、背光和身光。整幅畫面污染嚴重,局部殘破。此畫人物造型、衣冠服飾、敷色運筆等與藏傳佛教密宗藝術中的同類形象十分相似,選材屬于藏傳佛教的范疇。

      彩繪絹質《熾盛光佛圖》

      時代:西夏

      質地:書畫

      尺寸重量:通長240寬77.4畫面長121寬61.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畫面居中的主像為熾盛光佛,面相方圓,莊重慈祥,身著朱紅色架粱,施說法印,結脅躍坐于蓮花座上。主尊上方繪星宿、黃道十二宮和祥云。星宿已模糊不清。四朵祥云內各有七尊立像,腎頭戴冠,勇著藍色或紅色長衫,雙手持符板于胸前。十二宮多漫濾不清,僅存圓形輪廓。整個畫面內容豐富,布局嚴謹,線條流暢,色彩鮮艷。

      西夏是一個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比起唐宋高度發達的漢儒文化,西夏確實望塵莫及。所以西夏繪畫的主要特征和水平仍表現于狂熱的宗教崇拜及其宗教繪畫作品之中。由于西夏原有文化的不甚發達,加之西夏所處地理位置的多邊、中介等特點,因而各種繪畫風格能在這里共存發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西夏獨特的畫風——濃郁的混合風格,即在西夏繪畫中既有中原畫風的影響,又有藏傳佛教藝術的特征,也可找到印度——尼泊爾風格以及中亞回鵲藝術的影子。

      雙龍鈕八卦銅鐘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通高66.5口徑52重64.5千克

      完殘情況:完整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銀川新華

      鐘頂端二龍蟠附紐,左右兩龍雙爪彎曲抓地,龍爪瘦勁道奇,肘尖向上突起,探首躬背呈拱形;龍頭雙角上指,兩須前伸;項脊呈鋸齒狀,鱗片整齊,層次分明。鐘聲肥碩,鐘肩飾一周串珠垂蓮,蓮瓣豐腴;采用雙道縱起凸棱八分鐘身,腰部中間橫施三道凸弦紋,將鐘身分為上下兩部。上部方框格內填以八卦圖形。鐘口為八面凹弧狀。表面部分有銹蝕,保存基本完整。此物為道教用具,與上述佛教文物一同出土,反映出當時佛、道合流的情況。

      鎏金天王銅造像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高57.5正面寬31.7側面寬16

      完殘情況:銹蝕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銀川新華街

      佛教中的天王是護持佛法的神,該造像為四天王(亦稱“四大金剛”)之一,取立姿,頭戴寶冠,橫眉怒目,長髯拂胸,身著金甲,下襯寬袖征袍,披帶飄搖。左臂抬起,食指和小指向上,其余三指微屈,右臂內屈,右手握空拳(可能原握有兵器),足踏半馬蹄形山岳臺座。此像似為南方增長天王。在黑水城出土有一副西夏時期的增長天王畫像,作赤色忿怒形,此形象在印度佛教中表示降伏邪魔、增長善根之意。相比之下,這件造像的整體形象則更加中原化。

      鎏金韋馱銅造像

      時代:西夏

      質地:銅

      尺寸重量:高58正面寬31.7側面寬16

      完殘情況:銹蝕

      鎏金文殊菩薩銅造像

      時代:西夏

      質地:銅

      尺寸重量:通高58.5正面寬46.5側面寬25.5

      完殘情況:有銹蝕

      鎏金普賢菩薩銅造像

      時代:西夏

      質地:銅

      尺寸重量:通高61.5正面寬48側面寬24凈重28

      完殘情況:有銹蝕,基本完整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銀川新華街

      鎏金拾得銅造像

      時代:西夏

      質地:銅

      尺寸重量:通高56正面寬25側面寬21凈重16.8

      完殘情況:有銹蝕,右手食指殘斷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銀川新華街

      鎏金寒山銅造像

      時代:西夏

      質地:銅

      尺寸重量:通高55正面寬26側面寬21.5

      完殘情況:有銹蝕,基本完整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銀川新華街

      六棱雙耳長頸瓶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高55.3腹徑24.5口徑14.8重6.

      完殘情況:徑部一殘孔,腹部有二殘孔,底邊緣有殘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銀川新華街

      出土時共兩件,一件完整,另一件已殘破。通體呈六面,直口,平唇,長頸,鼓腹,高足。龍首雙耳,鑄于頸,內套圓環。瓶頸和圈足的六棱面上,均飾有斜線網格紋,造型古樸典雅。

      上樂金剛像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高15底座寬5.5底座長10.4

      完殘情況:主尊有三臂斷損,仰覆魔雙臂皆斷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賀蘭縣拜寺口雙塔

      上樂金剛又稱勝樂金剛,藏語稱"登巧",蒙語稱"德穆欽格,是藏密無上喻咖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該雕像造型十分復雜。蓮巫上直立著上樂金剛擁抱明姐雙身像,主尊金剛為裸體·男軀呈藍色,有藍、紅、白、黃四色面孔·戴骷髏冠,長有三目,鼻梁高直。金剛共十二臂,主臂擁抱明妮,雙手各握一法器,其余十臂向兩側平伸。戴腕鐲,胯掛兩串骷髏,右腿直立,左腿錘膝弓立,雙腳下各踏一魔,白色仰魔與灰色伏魔呈掙扎狀躺在橢圓形仰覆蓮花座上。明妃裸體呈紅色,頭戴五骷髏冠,長有三目,仰首垂髻,面對主尊。左腿與主尊右腿并立,右褪盤繞主尊腰際,右手上舉握白色勾刀,左臂摟主尊頸,左手端盛血顱缽,腕飾金色手鐲。主尊身后雕成大象形狀,象頭向左側,長鼻下卷,呈白色。整個雕像將藏傳佛教上樂金剛修法中木尊、佛母的造型與裝飾表現得淋漓盡致,人物造型生動,雕刻技藝嫡熟,彩繪色譯鈍麗,散發出將單純與深奧微妙融為一體的奇異魁力。

      木雕供桌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58.5寬40.5高32.5

      完殘情況:基本完整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賀蘭縣拜寺口雙塔

      該器物為放置祭禮供品的供桌。用傳統木工卯樟工芭制成,在桌前后有兩個看亂各有雙根、摟空雕花檔板和花牙板裝飾。前看面上摟空雕花檔板用雙悵隔為上、扒下三層,上層又用蜀柱分為三個正方形小框,每框內透雕折扶牡丹花紋,中層分成;兩個長方形小框,框內內亦雕折杖牡丹花乙紋,下層雕刻四組如意云頭紋飾。后看面上擋板與前看面檔板雕飾墓木相同?;ㄑ腊逦?,于桌腿外側,透雕出如意云頭與卷草紋。桌子通體彩繪,紅漆襯底,金色線條勾勒出桌面邊沿、腿足、雙根、蜀柱、花檔板和雕花牙板的輪廓,間施黑色和綠色,是一件難得的西夏佛教寺廟供桌。

      嬰戲蓮紋印花絹(二件)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①長30寬84②長29.7寬87

      完殘情況:殘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賀蘭拜寺口雙塔

      該兩塊印花絹圖案完全相同·為童子戲花圖。圖中的花紋采用連續紋樣·其基本構圖是一排圓形花環內繪有四來小白花,環外繪一闊稀珠紋:另一排是菱形花框內繪四來小白花:花框與花環錯位排列?;蛩倪吀饔幸粦蚧ㄍ印ね咏詾閮H圍一黃色吐兜的白拌兒童·戴有桃G項圈和環狀手鑷。右手上舉、左手下垂各機一枝條,雙腿騰空躍起。

      黨項族是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畜牧業發達·聽以毛紡織業具有悠久的歷史。西夏通過宋朝每年均歲賜"以及貿易獲得大量中原的絲織品·為了發展自己"絲織手工業。西夏政何機構中設置了"絹織院"和"繡院等·專門管理棉、絲和麻紡織業"生產,折出的絲織品有絹、紗、羅絢、絞、錦等。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有一些關于絲"生產工字的詞語如"蝶絲、染絲線、繡線、紡線工"等·這說明西夏絲織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西夏文銅印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邊長6厚0.5鈕高1.2

      完殘情況:基本完整

      出土地點:寧夏固原黃鋒堡鄉征集

      金指剔

      時代:西夏

      質地:金銀器

      尺寸重量:長8重13克

      完殘情況:完整

      出土地點:內蒙古巴盟臨河市高油房

      這件純金鑄造的指剔,柄部造型復雜,主體部分為雙魚,魚兩腮相對,張口合鰭,尾部束帶;魚的上下裝飾仰蓮、連珠和爪棱紋等紋飾。下接雙面斜刃指剔。

      高透雕人物形金兒墜飾

      時代:西夏

      質地:金銀器

      尺寸重量:高4.2重31克

      完殘情況:嵌物均缺失,器物略有變形

      出土地點:內蒙古巴盟臨河市高油房

      該飾件純金鑄造,鏤空雕刻人物和花朵。中間為三個人物,正中坐像,拱手持一物,左右兩側立一男一女。上下兩端裝飾花朵,上端三朵,下端五朵,花蕊中空,原來有鑲嵌物,已脫落。耳墜背后有彎鉤。

      西夏荔枝紋金牌飾

      時代:西夏

      質地:金銀器

      尺寸重量:長5寬2.1厚0.4重11.7千克

      完殘情況:基本完整

      出土地點:1975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6號陵

      該飾件通體呈長方形,用純金捶而成,四周壓出凸棱邊框。正面凸出三組荔枝果及枝葉紋,底為圓點紋,背面左右兩端各有一橫穿。它是一件非常珍貴的純金工藝品,表現了西夏時期高超的金屬加工工藝。

      白釉剔刻花罐

      時代:西夏

      質地:瓷

      尺寸重量:高30.7口徑16.5腹徑30.2足徑1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靈武磁窯堡

      西夏文大號字木雕印版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長13.7寬23.3厚2

      完殘情況:殘

      出土地點: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該雕版為大號字版,每字1—1.2厘米見方,表面整齊平滑版面中間有寬1厘米的中縫,中縫兩側各豎刻六行西夏文字,其中最長一行殘存十個西夏文字;中縫上亦刻有三個略小的西夏文字,雕版背面無字。這類雕版共發現7塊,此塊殘版是宏佛塔槽室·內所發現的殘版中最大的,也是唯一沒有全部都炭化變黑的一塊。

      西夏文“首領”銅印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邊長5.6厚0.5鈕高1.6

      完殘情況:基本完整

      出土地點:寧夏固原七營白嘴村征集

      印文為陰刻西夏文篆書"首領"二字。印背無題款·中部有一方形紐西夏官制一般模仿中原王朝·下設官職多由部族中的大小首領充任·因此西夏官印中最常見的是"首領"二字。

      西夏官印"形制完全仿照宋代官印,基本上是正方形·不過大多數都是圓角方形。大小或s厘米左右見方·或長寬略有差異·多為長方形柱紐或上大下。"撅紐·紐上無孔,印文使用屈曲盤回之西夏文白文(陰文)九疊篆字·字體繁復·以方筆居多·筆畫刻至印章四角處·能隨印的自然角度而靈活變化·達到了既方正遭勁·又自然天戒的境地。同樣的印文在筆劃回曲上表現出差異,不易辨認·,這與同時期宋、遼、金官印全用朱文九疊漢篆鑄。不同,但從其特點來看·還是受到了漢文印章中九疊篆書的彤響。迄今所見官印·印文有三種·即二字印、四字印和六宇印·其中絕大多數為二字官印。

      西夏文銅印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邊長6厚0.5鈕高1.2

      完殘情況:基本完整

      出土地點:寧夏固原黃鋒堡鄉征集

      印文為陰刻西夏文篆書·尚待辨識。是西夏官印中的四字印。印背無題款,申部有一方形紐·背紐上刻一西夏文"上"字。

      西夏官印·最早見于清代金石家的著錄,因無人能辨識西夏文字,故不知其聽收者為何印。民國初年開始,隨著西夏文字逐漸被識別。目前我們已見到的西夏官印也逐漸被認識。目前我們已見到的西夏官印的資料已達一百五十余方,是中國已發現的用古代少數民族文字鑄印最多的古代官印之一。

      西夏文“內宿待命”銅牌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長7寬4.2厚0.3

      完殘情況:基本完整

      出土地點:捐贈

      此牌也稱“宿衛牌”,正面刻西夏文“內宿待命”四個字,背面無字。牌的形制一般為長方鏟形,周遍起沿,下端成相連的兩個弧形,上有懸佩穿孔。有的背面也有字,一般為人名、官職或牌證的番號。

      西夏政府曾設“內宿司”,其職責“司統制訓練藩衛戍守及侍衛扈從諸事”?!皟人夼啤迸c另一種“守御牌”相對,內宿衛,外防御,是西夏高級侍衛官所持有的證明身份的腰牌,是軍中的信物標識。

      西夏文木簡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15.8寬2.8厚0.4

      完殘情況:完整

      出土地點:1990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圭形·上部有孔·孔徑0·6厘米。木簡兩面墨書西夏文,豎行行書。正面4行·每行8至9字:背面4行·每行3至7字·共計45字。圭形木簡正面首為西夏犬貞觀"二字,全文初步譯為"貞觀癸巳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塔上手已/置人二十三日己畢人/五李原舍人等九人"。"貞觀癸巳十三年"系西夏第四代帝王崇宗乾順的年號。簡背面寫有四行西夏文字·為西夏人名,初步譯為"李原劉平/、舍人、□□、高阿訛/、王牛兒、□□□/、李□狗¨。由此可推斷·此簡大概為當時記亭聽用。

      西夏文草書佛經長卷

      時代:西夏

      質地:書畫

      尺寸重量:縱16總幅寬574

      完殘情況:殘

      出土地點:1991年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

      這幅長卷由九張白麻紙連接而成,有的字騎在兩張紙接縫處·這表明是先將紙粘貼在一起·然后書寫"。全篇草書·很難辯認·但字體筆法流暢·書寫隨意。整篇文字層次分明·段落請晰。全卷總計三百二十四行,約七千三百多字·是現知最長的卷式西夏文文書·也是西夏文草書書法的佳作。

      西夏文草書與漢文草書的書寫規律相似·其筆勢飛動雄健·有漢字草書¨簡而動"、"流而暢。的特點。點畫l同每以牽絲映帶,“借上字之末,而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意兼包"。撩筆下筆重,能看出其中章草的意味和特點。"西夏犬草書用筆及分行布白的章法來著·的確有氣韻生動的鮮明特點和粗擴豪放的強烈個性。它是研究西夏文字及其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據卷未記載·該長卷為黨項酩布氏所有。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30.7寬19.5

      完殘情況:邊緣殘破

      出土地點:1991年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

      這是一部保存較好"木刻本西夏文佛經,白麻紙精印,蝴蝶裝,共9冊,約10萬字。完木者有封皮、扉頁,封皮左上側貼有刻印的長條書簽,書名外環以邊框;封皮紙略厚,呈土黃色,封皮里側另背一紙,有的紙為佛經廢頁,背時字面向內。全頁椒框縱30.7厘米,橫38.0厘米,四界有子母欄,欄距上下23.5厘米,無界格,半面左右15.2厘米。版心寬1.2厘米,無象鼻、魚毛。上半為書名簡稱,下半為頁碼,頁碼有漢文、西夏文、漢夏合文三種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1厘米左右。通篇字體繁復、周正、秀美。

      該經書的內容在印剮中有版框欄線交角處缺口大、版心行紋與上下欄線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筆鋒形態不一、欄線及版心行線漏排、省排、經名簡稱和頁碼用字混亂以及有錯排、漏排、數宇倒置等活字"印本特征因此這部1991年出土的西夏文佛經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活字扳印本,它的發現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提早了一個朝代·對研究中國印刷史和古代話字印利技術具有童大價值。

      西夏文《大方廣佛華嚴經》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31.7寬12厚1.9

      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捐贈

      元代初期版本,經折裝,上下單欄框,木活字印刷(前三行的經名和題款為雕版印刷,第一行的卷數為活字印刷)。西夏文楷書,文字工整秀麗,油墨均勻干凈。該佛經通體呈長方形,封面為黃色,上下邊緣有修復的痕跡。它是研究西夏文字、佛經及木活字印刷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西夏文文書殘跡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11寬3.5厚3

      完殘情況:殘

      出土地點: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在這塊不規則的泥塊上殘留有四個完整的西夏文字,尚待辨識

      西夏文殘碑

      時代:西夏

      質地:其它

      尺寸重量:長27 寬22.5

      完殘情況:完整

      出土地點:1974年寧夏銀川市西夏陵區

      此塊殘碑為西夏陵出土的形體較大,字數較多的一塊西夏文碑。砂巖雕鑿,陰刻楷書,所刻碑文筆畫勻稱,筆力遒勁厚重,是不可多得的西夏書法珍品。

      西夏文字多為比較工整的楷書,大概是借鑒了唐代成熟的楷書風格。從西夏文楷書的書寫規則來看,西夏文字同漢字一樣,亦具有端詳而寧靜的特點。宋人姜夔云:“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欲不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后通,草以折而后勁,不可不知也?!闭驗槿绱?,西夏文字常給人以端詳、寧靜的感覺,不但字體方正勻稱,而且秀麗輕盈。在用筆方法上,西夏文楷書亦藏露兼施,方圓并出,既顯其骨力,又顯其精神。

      花鳥紋玉佩飾

      時代:西夏

      質地:玉

      尺寸重量:長2.3

      完殘情況:殘

      出土地點:吳忠唐墓

      收藏單位: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鐵剪刀

      時代:西夏

      質地:青銅器

      尺寸重量:殘長40

      完殘情況:殘斷為四塊

      出土地點:吳忠唐墓

      收藏單位: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這件鐵剪整體形制修長,刀面較寬。黨項族是游牧民族,故其用途多為剪羊毛用的。

      交通線路

      可從銀川火車站乘坐11路、41路車到人民廣場站下車,另外途徑人民廣場的公交線路有11路、17路、41路、101路、102路、201路、游1路、游2路。

      安寧市博物館圖片自由行旅游攻略

      • 一周一館——西安博物院(高清圖片?博物館標準參照物資料庫必備?歡迎分享、關注)

        名稱:西安博物院地理位置:陜西省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開放時間:9:00-17:00,周一全天閉館,15:30停止入館成立時間:2007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西安博物院是陜西省西安市的一座集博物館、名勝古跡、城市園林為一體的博物館。2007年對外開放。以展示的珍貴文物,唐代千年古塔、悠揚的雁塔晨鐘、秀麗的園林景觀而聞名。院內風光文物展館西安博物院的主體建筑

        2022-01-12
        486 56
      • 一周一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高清圖片?博物館標準參照物資料庫必備?歡迎分享、關注)

        殷墟,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陽市的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邑商”,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殷墟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較專業、系統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館,該館嚴格按照科學、環保、安全、符合遺址保護的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同時盡可能地與殷墟遺

        2022-03-21
        832 59
      • 一周一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高清圖片?博物館標準參照物資料庫必備?歡迎分享、關注)

        名稱: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地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人民廣場東街6號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建立時間:1934年創立寧夏博物館一般指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總建筑面積30258平方米,其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寧夏地質博物館籌備處,1973年正式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2006年11月,總投資2.28億元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新館破土動工,20

        2022-01-09
        895 99
      • 蘇州景點博物館圖片大全 蘇州景點博物館圖片大全介紹

        蘇州景點博物館圖片大全 蘇州景點博物館圖片大全介紹 1. 蘇州景點博物館圖片大全介紹2. 蘇州博物館游覽圖3. 蘇州博物館風景圖4. 蘇州博物館圖片及介紹5. 蘇州歷史博物館圖片6. 蘇州的博物館一覽表7. 蘇州博物館內景圖片8. 蘇州博物館的圖片全景9. 蘇州博物館位置圖10. 蘇州博物館館內地圖11. 蘇州博物館導覽圖


        2023-09-14
        1608 90
      •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景點圖片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景點圖片高清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景點圖片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景點圖片高清 1.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景點圖片高清2.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圖片加簡介3.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介紹4.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位置5.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圖片6.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游覽路線7.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全景8.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全景圖9. 井岡山革命歷史博物館圖片


        2023-07-14
        1201 40
      • 安寧市的景點 安寧市的景點圖片

        安寧市的景點 安寧市的景點圖片 1. 安寧市的景點圖片2. 安寧旅游景點大全圖片3. 寧安旅游景點圖片4. 安寧縣景點5. 安寧市的景點圖片有哪些6. 安寧著名景點7. 安寧市有哪些景點8. 寧安市有什么景點9. 安寧市旅游景點10. 介紹安寧市的美景


        2023-09-02
        1109 79
      • 涪陵博物館旅游景點圖片「涪陵 博物館」

        涪陵博物館旅游景點圖片「涪陵 博物館」 涪陵周邊旅游景點推薦重慶涪陵區旅游景點有哪些?重慶涪陵八景之一的“群豬夜吼”,究竟是什么呢?涪陵旅游景點攻略有哪些?


        2023-01-19
        1450 0
      • 莆田博物館旅游景點(莆田博物館圖片大全)

        莆田博物館旅游景點(莆田博物館圖片大全) 莆田市博物館怎么樣?莆田博物館要不要門票莆田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陳家祠的歷史傳說福建三明旅游必去十大景點莆田市博物館的歷史沿革


        2023-01-15
        1589 41
      • 亳州市博物館入選“安徽省十家最美博物館”

        日前,“安徽省十家最美博物館”評選結果公布,亳州市博物館成功入選。(圖片來源亳州市文化旅游體育局)作為我市的文化地標,亳州市博物館不僅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其本身的建筑特色、展館風貌也給大眾帶來了視覺美感,成為我市一道靚麗的文旅風景線。

        2021-12-27
        809 46
      • 山東省博物館旅游攻略 山東博物館門票圖片

        山東省博物館旅游攻略 山東博物館門票圖片 1. 山東博物館門票圖片2. 山東博物館買票3. 山東省博物館游覽攻略4. 山東博物館 門票5. 山東省博物館多少錢門票6. 山東省歷史博物館門票7. 山東博物館門票圖片大全8. 山東博物館門票圖片欣賞9. 山東省博物館票價


        2023-01-09
        756 6
      • 濟寧市9家博物館獲評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級、二級、三級博物館名單,我市9家博物館榜上有名,其中,濟寧市博物館、孔子博物館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梁山民俗博物館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汶上縣中都博物館、金鄉縣博物館、梁山縣博物館、魚臺縣博物館、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館、曲阜漢畫藝術博物館共6家博物館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此次評估工作呈現出品類屬性多元、基礎設施完善、收藏資源豐富等特點,在地域、文化、門


        2022-01-18
        1081 47
      • 固原博物館旅游景點圖片 固原博物館景點攻略

        固原博物館旅游景點圖片 固原博物館景點攻略 1. 固原博物館景點攻略2. 固原參觀固原博物館攻略3. 固原歷史博物館4. 固原博物館景點攻略圖5. 寧夏固原博物館介紹6. 固原博物館景點攻略一日游7. 固原博物館位置


        2022-11-25
        1877 84
      • 首都博物館景點簡介 首都博物館景點簡介圖片

        首都博物館景點簡介 首都博物館景點簡介圖片 1. 首都博物館景點簡介圖片2. 首都博物館景點簡介圖片欣賞3. 首都博物館內容簡介4. 首都博物館位置圖5. 首都博物館地理位置及簡介6. 首都博物館景點簡介圖片高清7. 首都博物館的介紹8. 首都博物館景點簡介圖片大全9. 首都博物館周圍景點


        2023-07-11
        993 8
      • 黑龍江博物館旅游景點圖片「黑龍江省博物館全景圖片」

        黑龍江博物館旅游景點圖片「黑龍江省博物館全景圖片」 黑龍江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的介紹哈爾濱有哪些博物館?


        2022-12-24
        1064 49
      • 安康博物館景區電話 安康市歷史博物館

        安康博物館景區電話 安康市歷史博物館 1. 安康市歷史博物館2. 安康市歷史博物館現任館長叫什么名字3. 安康博物館文物4. 安康市歷史博物館開放時間5. 安康市歷史博物館在哪里6. 安康博物館歷史文物簡介7. 安康市博物館簡介8. 安康市歷史博物館簡介9. 安康歷史博物館介紹10. 安康紀念館


        2023-08-26
        5 85
    1. 點擊查看更多